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开设国学教育切忌“拿来主义”

(2012-11-09 06:50:35)
标签:

杂谈

分类: 时评

人教版《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前不久在北京正式发行。据了解,教材中选取了《弟子规》、《声律启蒙》、《论语》、《孙子兵法》、《道德经》等十二册国学经典,同时规定每节课讲解了一个繁体字,让学生充分理解中国文字的意境和美。(117日《大河报》)

众所周知,国学知识并不仅仅是体现在一个人的文化修养上,更多的是可以提高一个人的道德、品行。而“道德”、“品行”是最难“教”的,很多时候都是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学来的。国学经典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内容丰富,包含有诸如天文、地理、历史、治国、修身、道德、伦理等丰富知识,其中的很多知识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在中小学开设国学教育,其目的就是提高学生们的认知能力、思想道德水平和知识拓展能力,等等。

的确,中小学生的性格和养成尚在形成阶段,一旦引导出现了偏差,很容易影响一个人的一生。经典传统文化中有很多精华的东西,但同样也有糟粕的东西,往往这糟粕却是最容易被学生吸收消化的。由此可见,对于学生经典诵读的教材和片段不加以甄别,带来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譬如,《三字经》中“三纲者,君臣义”,其意已经不适合现代社会,这里主张对君权、父权、夫权绝对服从,与现在“人人平等”相悖;《弟子规》中的“亲有疾,药先尝”,也与现在的“请遵医嘱”相违背;还有诸如“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等等。这其实都与现代社会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相悖的,显然不能够再传播给中小学生,而需要在编写教材的时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此外,也要针对孩子的年龄选择不同的教材,比如《三字经》,这是从礼仪方面教育孩子的,适合低年级段的学生;再比如《千字文》则包含了丰富的自然知识,适合高年级段的学生。如果不加以选择,随便加以推荐,自然也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因此,笔者认为,学生开设国学教育值得提倡,但是切忌拿来主义,在根据不同年龄开设不同国学教学内容的同时,还要有选择性地进行删选,真正让国学精华走进中小学课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