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回乡修水利是一个好的开头
(2012-01-17 11:49:10)
标签:
杂谈 |
分类: 时评 |
浏阳市官渡镇荆冲小区村民陈风为了参加小区里11月开始的水利设施建设,风尘仆仆地从深圳赶了回来。为了修水利,该村有将近50名像陈风这样的在外劳动力特意主动赶回来,以实际行动响应“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这句口号。
近些年来,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打工,在家种田的都是一些老人,更有甚至,农田荒废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在这种现实语境下,能够看到在外打工的农民主动回乡修水利,这种可喜的场面真的是令人欣慰。
众所周知,从大禹治水至今,修水利历来就是农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水利建设永恒的主题。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各地干旱洪涝的加剧,随着国家政府部门愈加认识到修水利的重要性,特别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将水利提高到了“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高度,农村修水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其实,我们目前农村水利现状非常不理想,根据水利部网站提供的数字,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大多建设于20世纪60-70年代,由于近二十多年来管理维护较差,长期运行,工程普遍存在老化失修问题:全国大型灌区骨干工程建筑物完好率不足40%,工程失效和报废的占26%,个别地区可灌面积减少50%;全国拥有较完善灌溉设施的水浇地8亿多亩,仅占耕地总面积的45%。此外,农村非常普遍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功能也严重退化了。一些地方将这些工程形容为“堰塘像碟子、渠道像筛子、水库像池子”。有例为证,黑龙江全省农村小型工程配套率70%,完好率60%,实际灌溉面积只有设计能力的30%;山西有1.6万处小微型工程因蓄水能力不足,致使90多万亩灌溉面积徒有虚名;湖北省有效灌溉面积正以每年20-30万亩的速度递减。基于这样的现实状况,不少地方的农业已经回归靠天吃饭的老路。具体到浏阳来说,尽管这些年没有太严重的干旱洪涝等灾害,也尽管有不少水库在保证运转,但是蓄水能力怎样?水利功能究竟几何?万一遇上灾害性等异常天气能否招架,这恐怕都是一个未知数。
显然,农民能够从深圳等地回乡修水利,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头,也是一件非常难得的事,这样的变化恰恰是我们需要的。与此同时,作为政府部门来说,也要带好头,担好责,认真组织好水利维修建设工程,并加大资金投入和人力投入,确保我们农村的灌溉能力不仅仅能够满足农业之需,更能够应付异常灾害性天气,让农民不再为水利困惑,也不会因水利之因而遭受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