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模范应该是真实、多层次的
(2012-01-07 07:14:47)
标签:
杂谈 |
分类: 时评 |
时隔半年,杭州女工吴菊萍第二次成为新闻人物。上一次,她徒手接住从楼上不慎摔下的陌生孩子,双臂骨折,被媒体称赞是“最美妈妈”。这一次,则是公司年终为此奖励她20万元后,有媒体一再询问甚至暗示“这笔钱准备怎么用”,她还是回答说:“这笔钱我自己留着用。”(1月5日新华网)
这一次,大部分公众对“最美妈妈”的“私心”表示了理解和支持,舆论更是大加赞美,认为这才是一个真实可信的好人。
吴菊萍义被称为“最美妈妈”是实至名归的,公司奖励她20万元也恰恰是鼓励这种道德模范作用。她没有像一些常见的道德模范那样将钱捐出去,而是选择用于改善自己的生活,这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公司既然将20万元奖励给了她,这些钱自然也由她自己来支配,这并不受道德“绑架”,也不会受到任何人的干涉。
而媒体的赞美,则主要是因为在过去对道德模范的宣传中,有“失实”和“拔高”的现象,这也让不少人认为这些道德模范都高于生活,是一般人做不到的。由此而产生的怀疑,甚至质疑也情有可原。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道德模范都存在“拔高”的现象,我们也不能因为“最美妈妈”的真实就怀疑那些“无私”的道德模范。生活中,大部分的人都存在“私心”,但也有很多人在道德上表现出了“无私”。他们无私无畏地为祖国,为人民奉献着自己的一切,比如小岗村党支部原第一书记沈浩,等等。事实上,在我们身边,也同样有“无私”的人,例如放弃高薪、一心为农村孩子建图书馆的白领汤玲玲。他们尽管平凡,也尽管事情微不足道,但他们真的很少考虑个人得失,这足以彰显他们的心是“无私”的。
“最美妈妈”把钱留着自己用,是其个人选择,这其实和道德无关。如果是为了否定“高大全”,才对此大加赞美,就偏离了道德指引的本意。我们应该正视“最美妈妈”的“私心”,但也不能因此否定其他“无私”的道德模范。无论是基于遏止道德滑坡的社会现实需要,或者是基于社会最真实的状况,道德模范的指引作用都应该是丰富、多层次的。我们不能要求对全社会都用非常高的道德标准,但那些“无私”的好人,无疑更值得尊敬。
前一篇:谁来填补孩子们的“假期真空”?
后一篇:名人代言违法广告何以屡禁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