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少年班:因材施教还是拔苗助长?
(2012-01-04 07:08:47)
标签:
杂谈 |
分类: 时评 |
2012年1月1日,全国约1800名应届初中毕业生参加西安交大2012年少年班的初试,参加考试的人数是最终招收学生数的十多倍,看起来很火爆。但记者采访获悉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最早有13所高校可以招收少年班,现在只剩3所,能达到规模招生的,只剩下中国科技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1月3日中国教育在线)
众所周知,自1978年中国科技大学开设少年班以来,关于大学少年班的争议就已经开始了,而且一争就是30余年,而且苦无结果。究竟是“因材施教”还是“拔苗助长”,其实很简单。
能够顺利通过考试,最终成为少年班学生的初中毕业生,都是人们眼中的“神童”,父母的骄傲,但却未必是自己的荣幸。我们可以从武汉的华中科技大学从1985年到2000年培养的500名少年大学生的回访情况得到印证,500人中有50%的人后悔读少年班,其中不少人不认可少年班这样的教学模式;一位少年班学生的母亲甚至直言这是一种悲剧:儿子14岁考上少年班后,如今已人到中年,仍非常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
其实,对于孩子来说,在自然法则中健康、正常地成长,才是成年人应当着重加以考虑的问题。可是,少年班的学生们却没有孩子们自然成长所需要的人性空间,被人为地改变了人生的起点。这显然是一种拔苗助长的行为,对于孩子们的成长非常不妥。
此外,中国两大教育难题“钱学森之问”和“诺贝尔奖之痛”也是少年班的学生难以承受的重担,不少人寄望于此也是一种无知。要知道,我们这些少年班培养出来大多不是我们期望的科学家,或者其他领域有影响的人士,而恰恰是普通人才,甚至成为生活不会自理、不善于交际的“怪人”。再者说了,从1978年少年班开设到如今也已经30多个年头了,少年班是否又有破解这两大教育难题的迹象呢?
在新加坡,曾经出了一个“化学神童”,他顺利通过了英国考试机构的“0”级化学考试,被列入《新加坡纪录大全》,但新加坡的高校却拒绝录取他。香港9岁“神童”沈诗钧上大学一事也曾引起广泛争议,香港大学校长徐立之说,读大学不是为了取得学位,人生不是只有学术成就。但在我国,不仅不会善待这些“神童”,更通过拔苗助长的方式“量产”“神童”,实在是有些匪夷所思。
因此,笔者认为,说大学少年班是在因材施教简直就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这恰恰是一种典型的拔苗助长。与其花大量的精力、物力和人力来培养所谓的“神童”,人为改变他们的生长规律,倒不如多放开手脚,让他们自然成长,让他们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这才是最好的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