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让体校“回归”学校才是出路

(2012-01-01 08:28:49)
标签:

杂谈

分类: 时评

曾经的“香饽饽”如今少人问津,体校面临的困境,已凸显出中国体育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近日召开的全国体育局长会上,“教育”成为体育人热议的话题。(1231日《人民日报》)

不可否认,体校作为培养体育人才的地方,培养了很多竞技体育场上的冠军运动员,为祖国获得荣誉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冠军毕竟只有一个,尤其对于体校来说,能够脱颖而出,在国内国际赛场上斩获冠军的并不多。有数据显示,只有10%的体校学生能够进入上一级体工队。可想而知,能够真正走向赛场,进而崭露头角就更加少了。

时下,体校学生坚持的以体育训练为唯一中心的学习,目的都是金牌,都是冠军,就像其他学校重视文化成绩一样,在体校,只要你体育水平高,只要你竞技水平够可以,基本可以免去其他文化学习。在这种以金牌为唯一目的的体现发展模式下,体校学生都围绕这一目标开展训练,但是每个人的身体素质,每个人潜能也各有不同,大部分的人最终要告别体育竞技场,他们又将何去何从?因为忽略了文化的学习,一些体校学生在接下来日子里困难重重。据统计,除去10%可以进入上一级体工队外,仅有10%可以继续升学,也就是说,尚有80%的体校学生只能打打道回府,这显然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势必会影响到体校的生存和发展。

其实,顾名思义,体校就是一个培养体育人才的学校,它首先就是一个学校,然后才是培养体育人才的地方。但是,在追求金牌经济的浪潮中,我们不少体校忘记了体校首先是学校这一事实,以单一的金牌评介模式替代了全面发展的发展模式,让一些人成功的同时,也让更多的人陷入了困难的境地。不久前在天津市体育局上访的退役运动员就表示:“在离开运动场之后,才发现自己除了体育啥都不会。”教育的缺失,使得体校学生和退役运动员在未来的生活中困难重重。在这样的现实语境下,如今体校遭遇招生“瓶颈”也就不足为怪了。

实际上,在国外很少有体校,他们的学校通常只有公立和私立之分,而无诸如体校这样归属的区别。他们对于体育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全部都是在普通学校里完成,而且成绩同样非常突出,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更难能可贵的是,很少会出现像我国培养单纯培养体育运动员,而忽视文化教育的培养的状况。

因此,笔者认为,要想让体校突破当下遭遇的招生“瓶颈”,关键在于要让体校先成为学校,在培养运动员的同时,加强文化教育的培养,确保培养出来的都是全面发展的人才。长远来说,那就必须必须让体校“回归”学校,像国外那样,在普通学校中培养体育运动员,淡化金牌效应,淡化单一的体育发展模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