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海峡都市报】“城市下的蛋”是社会不堪承受之痛
(2010-12-02 10:13:51)
标签:
杂谈 |
分类: 时评 |
刚毕业半年、正在北京打工的戴海飞,利用公司的设计创意,用竹子等造出一座“蛋形”小屋,作为自己的蜗居。小屋两米来高,“蛋壳”上被掏出一个椭圆形的小门。小屋的下边,装有轮子,可以挪动。在竹条外,还有竹席、保温膜和防雨膜,最外边,是麻袋拼成的保温层,麻袋里填充着发酵木屑和草籽,(12月1日《新京报》)
造出一座“蛋形蜗居”,即“城市下的蛋”,戴海飞不但解决了自己的住房问题,而且为公司的设计作了广告,实在是一举两得的好办法。“太给力了,这真是个好创意”在网友们一致热捧的同时,透露出的是一种心酸,一种无奈。
姑且不说他洗漱、上厕所等生活的不方便,就是那里面冰冷的温度足以让人心生寒意。更为重要的是,还要担心物业的驱赶,其他人的搬走,晚间安全等等问题。很显然,戴海飞住在这样一个“蛋形蜗居”里面,尽管住房问题表面上看起来解决了,但住的并不舒服,甚至是担惊受怕。
其实,与“蛋形蜗居”相呼应的是,在前不久北京一老人开发了“胶囊公寓”,每间面积不到两平方米,却可躺、可坐、可看电视和上网;还有郑州老人挖掘的地下标间;等等。这其实都是高房价逼出来的无奈之举,是政府部门不作为的具体表现。
在“收入不涨,物价照涨”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都已经承受不了,居者有其屋的梦想也终究是一场梦,离实现总有太远的距离。但人总是要找一个住的地方,政府部门不作为,那就只能靠自己标新立异的设想。
居者有其屋,是人生活最基本的需要之一。如果我们的政府部门连这点都做不到,实在有愧于人民,有愧于人民公仆的称号。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提高,可另一方面,居无定所的人却越来越多,显然,诸如“蛋形蜗居”、 “胶囊公寓”、地下标间等等都是社会不堪承受之痛。
链接:http://www.dzwww.com/dzwpl/mspl/201012/t20101202_6010687.htm
http://epaper.nhaidu.com/201012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