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武生》:这不是粉丝电影
■文/慕容天涯
韩庚和吴尊主演的这部《大武生》,因为很多原因出现了未映先热的景象,不论是执导筒的导演高晓松酒驾还是大S的婚礼,都敌不过两位男主角的人气和粉丝热情,于是乎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现象,即这部电影被认为是粉丝电影。
但结果并非如此,从某种角度来讲,这不是大片也非花痴片,并没有大特写镜头遍地的效果。全片在邹静之的剧本牵引下呈现出了不错的娱乐特质,作为商业片较为合格,但是也有诸多瑕疵。
实际上,这片子的一个想法即为硬件做大,软件细化。但是前者和后者都有些力不从心,影片之所以不能成为大片,是因为硬件的原因。从某些角度看,影音效果的乏善可陈是从最初开始的。

以武打场面为例,这是一个技术齐上阵的过程。但是如果解剖一下应该有值得再提升的空间。首先,这部影片应该是依靠武打场面抢眼球的,那么打斗的实际效果如何呢?喜忧参半。洪金宝的动作设计有值得夸奖之处亦有缺陷。首先,全片最好看的是师兄二人踢馆的一幕,配合慢镜头的合二为一出招让人赞许。但是稍显中庸的处理依旧比比皆是,人物落地的慢镜头特写很好莱坞很西化。至于近身中景的打斗,没有长镜头,且个别有难度的动作套招上颇为富有新意却不知是否是本人上阵未见面孔。但是不论如何,韩庚的开直一字马,吴尊的翻身踢腿已经可见演员在银幕之外所下的苦功了。
但是,在场戏中为了追究真实性,镜头的手持效果明显,却失却了观影的绝佳体验。不如《叶问》那般中景长镜一战到底酣畅淋漓。而配乐是最大的问题,开篇于荣光挑战和中段大S扮戏的场面配乐与画面节奏很是不一致。此外,道具却为亮点,以开篇的铜火锅,中段的核桃串等细节最为出众。至于扮相毁誉参半,以刘谦那令人出神的发型为最。我每当看到他很见证奇迹的时刻般默念台词时,都有种穿越的感觉。这也许会是近年来银幕上最不像的警察局长了。

说完硬件来看软件,全片的剧本是把双刃剑,邹静之很快的构筑了一个梨园行的江湖,虽不够广,但是冲突激烈,代入感很是强大。师徒之间的情感折射转化为复仇这一单纯的老式武侠片主题,无新意但是招人待见。吸引着观众一路看下去。可是这种单线般的对峙也带来了一些困扰,那就是最初那个各门各派齐喝彩的环境消失了,被彻底简化为一场复仇大战。且剧本的高潮也在师兄弟胜利后过早到来,虽然故事有进一步的发展也让兄弟二人的情谊、三角恋、灭门之恨出来搅局,但是过于拖沓的节奏显然使得倒高潮的故事难以HOLD住全片余下的情节,可谓不爽。
最后,再来看看吴尊和韩庚两位偶像演员的表现,比起于荣光和元彪这种老戏骨很不俗的表现,大S中规中矩的演绎,以及刘谦很“本色”的出镜。两人的故事有点不够基情也不江湖的特立独行。吴尊的角色演绎起来轻松些,毕竟这种兄弟之争中“放”的角色比“收”的角色前期讨巧些。且个人毕竟银幕经历较为丰富,扮相出众。而对于韩庚,这个后期才渐渐崭露头角的师弟,让人感觉设置讨巧,既听话又心思缜密,后期心理变化丰富的人物是人人喜欢的。韩庚有一段和大S的对手戏,显然发力很猛,对于角色的控制现阶段看来可能不算稳定。但是毕竟作为银幕处女作,值得肯定这种努力,希望再接再厉。

实际上,《大武生》的意义还在银幕之外,想起《梅兰芳》出现时,笔者曾做出的评价:我们身边的一切都在变化。龙应台说北京是个大工地。你我面对着的,是天翻地覆的一切:不仅仅是消失的胡同,南北城的幽深曲径不见,或者大杂院的喧闹无从寻找,更不是名小吃的旅游化同质处理,天桥热闹景象的一切消失。
除了园子里有相声,庙会上有小玩意。我们已无暇,也更无处顾及和找寻属于传统文化的一切。
除了许鞍华的《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发哥背影匆匆一瞥,几年来,谁还在电影里关注过这种艺术?除了电影,看到央视节目的戏曲,我们是不是飞快的调换频道?除了我们熟知的娱乐形式外。又有多少人,会在今时今日,选择走进戏园子和剧场,倾听千古风流人物的一段段恩怨情仇呢?
于是,当《梅兰芳》这样的电影出现时,也只是一个皆是娱乐下的异类光影流转。我们很难,也很不喜欢在电影院里看到后半程慢节奏这样考校你耐心的艺术片。
至于《大武生》,提供了一个类型发展的可能。那就是如果沉不下心复古,那就全部改革重来。与其温吞死,不如爆裂活。这如果是一部粉丝电影,那还不如说这是一条让国粹得到另类审视和全新重视的新路。至少皆大欢喜,人人都爱。
只不过,以往人们在戏台下迷角儿们的唱念坐打,如今在银幕下爱他们的绝代风华。
整体质量:★★★☆
演员表演:★★★☆
音画效果:★★★☆
娱乐指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