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克鲁斯到史密斯,给我一个不过气的理由

标签:
票房商业价值一席之地顶峰阿汤哥北美娱乐 |
分类: 电影类 |
媒体稿
■文/慕容天涯
电影明星的价值,除去被肯定的演技和铭刻影史的作品外,在这个商业化的社会里已经被一些简单的数字所代替。票房几何?代言几多?甚至是粉丝是否狂热?都在眼下成为了衡量一个明星而不是演员价值的终极所在。
全世界的规律都是一样,每个商品有着生命周期,如同人一生在不断演化。商品们在分析矩阵等方式里被分出三六九等。而明星如若得势,便依靠节节高攀的人气带动着荷包的鼓胀,向商业价值的顶峰一往无前。
从上个世纪60年代,大洋彼岸的明星们在霓裳艳影里绽放却交织着陨落后,我们就明确了一个道理:以好莱坞为首的造梦工厂,说到底是一场梦境。而进入90年代,类似陈可辛打造的袁咏仪反串故事,更是将明星不为人知的辛酸苦辣演绎得淋漓尽致。
出道——成名——陨落。仿佛只要新陈代谢的规律不死,就没有人能在商业价值和人气指数上是永久的王者。
在西方,诠释这个规律的是汤姆·克鲁斯。
阿汤哥在2007年的《狮入羊口》,首周末不到700万美元的票房,配合上2000家以上开画的院线,令人无比惊叹。要知道,从2000年以来,没有一部打着阿汤哥标签的电影,首周票房低于了2000万美刀,这种急速的下跌势头几乎是不可思议的。
显然,单论相貌,年逾五旬的阿汤哥魅力依旧无法可抵挡,但问题是,有人永远不老吗?
1986年,《壮志凌云》不但让美国空军的报名人数暴涨,而且使得汤姆·克鲁斯开始步入绝对偶像的行列。时隔15年,夫妻二人在库布里克遗作《大开眼戒》里坦诚相对,内衣斗嘴。之后,宣布离婚。2002年,靓汤跌出《福布斯》百大名人榜,前妻位列27位煞是刺眼。别忘了,前一年他还是这个榜单上的NO.1!2005年,在“奥普拉·温弗莱事件”中,汤姆·克鲁斯跳到了沙发上,这个糟糕的举动被形容为“jumping
the
shark”(失去吸引力),一本名叫《美国俚语历史词典》书,更是毫不客气的在2005年“年度俚语”里,为其保留了一席之地。
之后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2006年,阿汤哥在《碟中谍3》的上海摩天大厦顶端搏命演出,苦苦拼争,挽回一席之地。可是,2007年是那个被烂番茄砸的面目全非的《羊入狮口》让一切不妙。到了如今的2009年,其近作《刺杀希特勒》票房还在北美过亿的关口苦苦支撑。在前汤嫂妮可·基德曼的《澳大利亚》面前,同病相怜。
人气,如果用票房和数字衡量,便会是一条曲折离奇的线。而显然,没有人比曾经的王者更能体会到个中的滋味。巨大的压力,无处不在的狗仔,遍地绯闻的时代,这一切都是超越常人想象的极限。换成了别人,在重压之下又该如何?假设给普通人这样几分之一的压力后。估计在镜头面前跳沙发,显然都已经是很“客气”的举动了。
于是,人们自然的说,他过气了。
那谁又是常胜将军呢?
2007年,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电影节上。阿汤哥把某个奖项颁给了一名黑人男子。那家伙笑得傻呵呵没有心机,却无比英俊。人们习惯看到衣钵传承与使命延续。就犹如在1998年的全明星赛上,看到科比·布莱恩特卖力的防守迈克尔·乔丹。在2003年《丛林奇兵》里,看到岩石强森接过阿诺州长的枪,演绎暴力神话,正名只为肌肉男。
接过阿汤哥世界票房第一位置的男子。是威尔·史密斯。
关于威尔·史密斯我们需要知道的无外乎以下几件事情:在成为电影明星前,他在乐坛的成就足以使很多“演而优则唱”的明星汗颜。而如今,他是这个世界上最卖座的电影演员。他最近的所有片子,无论文艺动作一律大卖,票房过亿。他的儿子也是个好童星,陪着他一起等到幸福来敲门。2008的9月,这个在银幕上令人分辨不出年龄的家伙,刚满40岁。
从表演上看似最简单的科幻片《独立日》和《黑衣人》两部曲,暴力倾泻一地的《绝地战警》,魅力十足的《全民情敌》,催人泪下却不觉煽情的《当幸福来敲门》,沉到骨子里的传纪电影《拳王阿里》。甚至2007年的年终岁尾创造全球票房奇迹的独角戏《我是传奇》。以及刚刚在去年夏天呼风唤雨的超级英雄,滥俗情节之最的《全民超人》。
计算它们商业价值的数字单位都是“亿”。货币单位均是“美元”。
威尔·史密斯一直都很好很强大。
但是,当2008年12月底,威尔·史密斯主演的《七磅》周末入账仅1600万美元,低于发行商预期,屈居排行榜亚军时。这一落败的结果似乎终结了史密斯的票房神话。要知道,从2002年开始,也即是《黑衣人2》至今,史密斯主演的影片,已连续在北美首映票房冠军这一头衔上辗转了8次,这,是6年来史密斯主演的电影首次失手票房冠军。
事实面前,我们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
用数字衍生的商业价值高低来评论演员的成败,也即是用“人气”评定。对于演员来说,终究是不公平的。一个演员身上的故事,在当今八卦遍地,娱记丛生的年代,往往并不比他们在光影里演绎角色少。演员本身很多时候都很“传奇”。
于是乎,评判一个演员是否过气和处在顶峰。需要另辟蹊径。除去人人心知肚明的昙花一现和一夜成名者,只要有实力,咸鱼翻身之说似乎处处可见。人气消失,也即是曝光度消失后,这个公众人物也随着消失的情况。只能说明这被关注的是所谓的流星,而非我们知晓的演员。
因为不要忘记,当刘德华的一举一动在各大媒体依旧成为头条新闻的年代。新作《游龙戏凤》意外的在港票房温吞,只是超过千万。当阿汤哥被世界搞得焦头烂额后,2006年的《福布斯》百大名人,他居然再度夺魁!当威尔·史密斯在影坛呼风唤雨时,2003年却被唱片公司扫地出门。哪怕在他签约的7年来,全球已经卖出了近2000万张唱片。而获得美国电影学院30周年终生成就奖的两度奥斯卡影帝汤姆·汉克斯,在2006年被停工风波牵扯,竟然在年终的百大名人榜单,难觅一席之地。
在这些意外的,周而复始的人气涨跌面前。名人们的一切都在瞬息万变。
明星怕过气。但是,成为了演员的人们则不同。
明星如何成为演员?
当1989年,在偶像与实力两大派系间左右摇摆的阿汤哥,凭借《生于七月四日》获得影帝提名后;当1999年,演绎《暗战》的金发刘德华被金像的光芒逐渐垂青后;当2001年,一部《拳王阿里》让威尔·史密斯再度联手迈克尔·曼之后。
他们成为了演员。他们的一切开始随之改变。
演员,无所谓过气。只要有好的作品,便足矣再一次在事隔多年后攀上顶峰。
今日你不能处于人生之巅,可以平静的接受。前提是,你有了足够的沉淀。在机遇面前,沉淀得越久的人,便犹如一瓶陈年老酒般,开启时醇香扑鼻、久久不散。
所谓过气,说过涂脂抹粉的明星们听。在电影面前,永远不晚。
有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在眼前:黑人,相貌平凡。34岁接到第一部片子,时隔9年后才重登银幕。50岁那年他告别戏剧,完全的投身大银幕。之后,佳作不断。他的声音犹如世间最美好的银幕画外音和故事背景一般。在任何的商业片悬疑片经典甚至烂片中,他都像一个布道者娓娓讲来,声音浑厚,表情淡然。
你要问:他曾经有过那所谓“过气”的经历吗?
他不会。这老家伙从未过气。不过气,只是因为没有理由。
哦,对了,他的名字是摩根·弗里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