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精致的美国梦
影片的故事有些传统美国梦想的味道,我们可以大体将其归纳为一明一暗的两条线。明线由年轻女性安德丽亚对时尚界的认知过程组成。作为近乎第一视角进行切入,带领观众来接近“时尚界”这个外表看来完美且巨大的商业航母,并对其一探究竟。
而暗线则是隐藏在一堆光环背后的“时尚的沉浮史”。米兰达这个角色,用她近乎每次都不动声色的命令口吻来发号施令,决定着时尚界的走向、和她自己系于一旦的荣辱。可以说,在明线中,安妮.海瑟薇扮演的安德丽亚的境遇可谓在情理间步步高升和辗转不定:前半程近似美国版灰姑娘的奇遇,使得自己不得不渐渐接近这个一直以来排斥的梦想,哪怕这个梦想是几千万同龄女孩子梦寐以求的。而后来关于家庭友谊与事业间左右选择的走向使得故事急转直下,虽然使得影片脱离了这些一贯在结尾上演着“麻雀变凤凰”人间喜剧。却也励志得稍显刻意和落入俗套。
但米兰达的手段与工于心计,还是又一次出乎了绝大多数人的意料。梅丽尔.斯特里普的低声哭诉,不过是其演技的华彩升级,带来的同情与片刻软弱,都掩饰不了米兰达为了地位牺牲同僚的事实,尽管她只能如此残忍。
在最后这个看似明暗双线交集的段落里。对立的双方:米兰达与安德丽亚,在未来是传承。只不过这种传承被现今安德丽亚对自身价值的拷问打破,显示了另一种可能的皆大欢喜。
时尚∶伟大造物的宠儿
马丁.西科塞斯在早年的《纯真年代》中,对纽约上流社会的浮华瑰丽进行了精心演绎,而去年科波拉使克丽斯汀.邓斯特惊艳无比的《绝代艳后》,仿佛是通过现代思潮和音乐的渲染,而对那个时代的另类诉说。由此可见,时尚与电影的之间的不解之缘可谓由来已久。
于是,在《时尚女魔头》中,对于现代社会时尚魅力的充分展示,由于题材上的先天性优势,达到了目前其他同类型影片所无法比拟的高度。
各种知名品牌的接连出现令观者目不暇接。为此甚至引发了互联网上关于影片中各种服侍及其细节近乎繁琐的热论,由此,影片的魅力可见一斑。
在表现安德丽亚从外表真正融入时尚界的一场戏中,有些MTV风格的叙事桥段通过镜头的巧妙剪辑,把各类服饰一一带出,用城市的高楼林立做为背景,使得穿行其间的安德丽亚焕发出独特的气质,充分展现了时尚改变人生这一无与伦比的魅力,我们想打造完美的自我,其手段似乎也不过于此,相对于通篇对服饰的铺陈与渲染的视觉疲劳,这一段落的震撼力和养眼程度在一定时期内仍然令其他影片相形见绌。
相比之下,那些在各种盛会上出现的时尚界名流,则是一个对于各界FANS来说不可错过的难得亲近机会。
于是,综上所述,我们在观看过影片后会不自觉得对自己发出疑问∶时尚究竟是什么?相信米兰达在安德丽亚面对两条蓝色腰带,两条我们这样的凡胎肉眼观之近乎相似的腰带发出窃笑时,那不动声色的教诲来得最为贴切∶
时尚决定你的生活,而每个人都是时尚的一部分。物质化的社会里,你我都深陷其中,无法跳出。
安妮.海瑟薇在对这类喜剧驾轻就熟之后,再次成功的演绎了安德丽亚这一形象,那种带着繁复内心斗争的女生形象,在她的演绎下中规中距的打动着每一个轻易陷入时尚梦境的观众,给我们留下的不止是一个角色,还有那种不愿退缩的独特气质。这种气质在商业气息近乎奢靡的社会中,显得独树一帜的亮眼与值得铭记。
在影片里,没有恶魔,甚至没有失败者,最终,两个女人的梦想中,一切的纠葛在厚重的时尚大幕面前黯然失色,那些我们看似冷酷的境地和奇妙的转折都历历在目,无法去探究那与潇洒作家的一夜是否在道义的承载范围内,也无法去鄙薄路口的咖啡馆内,那种最后的挽留能否换回真心。
如果你仅仅是想看一场精彩无比的时尚秀,不可错过这部影片,因为它有着前所未有的繁复与华彩;如果你想在稍显疲惫的时刻,把所有关于职场的不平衡与郁结一扫而空,你会在这部电影里看到那个自己不敢奢望的身影,因为她是你个人梦想所能承载的绝对高度,你一直在追求那种洒脱和透漏着不真实的执着;而如果你仅仅是想一探其中的美丽与曼妙身姿,更是不可错过这无处不在的视觉奇观。
若究其原因,
只因为,时尚它无处不在。
为了得到这个职位成千上万的女生会挤破头,在安德丽亚即将放弃之际,这样的话语挽留了她,而最后的改头换面使得一切变得明朗起来。究竟外表是否会迷惑我们自己的心智?还是时尚真的已经无法回避?
这是个问题。
这是个问题。
为了巴黎的远行,另一助理开始新一轮减肥计划,很简单:什么都不吃。然而她却忘记了名单上的重要人物,这个时候,出现了安德丽亚的善意提醒,职场上的一切,在利益面前似乎没有道德可言,但是,往往对立的虽然是冤家,难忘的也终究是对手。
这就是无法抉择的时刻,当安德丽亚遇到作家,家中拉丁帅哥的命运实际上已经输在了时尚的光晕之下。而安德丽亚的暧昧的态度和一次次的求助,恰恰是很多人最为诟病的地方,他们是爱情吗?窃笑的只有编剧。
米兰达这个角色很难把握,如果和很多同类影片比较,你会发现,梅阿姨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这个女人被她变得令人又嫉妒,又同情,还有无法接近的冷。而这个冷酷的人物,却有着我们的共性。那种低低的语调,会一直令人难忘。
刊登于2007年7月《电信VIP》杂志
后一篇:愚人节的影像与上帝的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