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北京的文化创意随想
标签:
杂谈 |
很多年之前刚刚到北京时,听到一个外地朋友说,从前人们来北京是“游故宫登长城吃烤鸭”,后来文化圈里将它稍作改动,加上了逛潘家园。再后来我对北京稍微熟悉一些了,也随之听到了更多关于北京文化产业的动态,比如孩子学校组织她们去顺义鲜花港、生存岛,比如钟爱绘画摄影的朋友总是要去798、南锣鼓巷、宋庄,演艺文化工作者来北京忘不了到国家大剧院看场演出,家长要带着孩子到凤凰欢乐谷、中国科技馆畅游,更多的人则是要去看奥运标志建筑水立方和鸟巢。不知不觉之间,北京有了越来越多的文化地标,让我这个新北京人也陡然间更加自豪起来。而普通人不知不觉的这种变化,其实是北京市有关部门大力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结果,一批批的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在崛起、壮大,即便在我们居住的从前的远郊区县——昌平,如今也在催生出十三陵明文化产业集聚区、小汤山温泉文化产业集聚区、上苑画家村、瓦窑作家村等颇具创意的区域“文化新地标”。刚刚公布的一组数字,为我这种直观感受提供了注解——2010年上半年,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804.3亿元,占全市GDP比重为12.6%,文化创意产业已经超过房地产,成为本市仅次于金融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
http://s1/middle/447bed0d493963073d4c0&690
昌平苹果红遍北京,果农收获丰盈;市民采摘观光两旺,当地百姓自办的农家乐餐饮也水涨船高。形形色色与之相关的苹果文化创意也逐渐涌现。有心人给昌平苹果加上一条“一日一苹果,医生远离我”
(An apple a day,keeps the doctor
away.)的西方谚语,有关部门协助果农办起了苹果工坊,苹果工坊将周边景观设计与苹果文化相结合,苹果元素以图象、文字等方式巧妙地融入到房屋、路灯、雕塑、路边休息场所和道路建设中,形成昌平区独有的苹果文化旅游景观,打造着昌平乡村旅游的新亮点。文化节中还有人推出传情达意的108个寿字苹果,有人挥毫泼墨,用书画、诗歌、镜头赞美这金秋果红的胜景,还有人抢在世博会罗马尼亚苹果形展馆之前,在盛产苹果的昌平崔村镇,建起一座苹果博物馆……如今,昌平苹果年产量稳定在2600万公斤左右,年产值已突破1.3亿元,有效带动了约2300余户农民的就业增收。试想,如果没有从苹果到苹果文化的迈进,昌平苹果何以搞出这么大的动静啊?创造如此动人的“神话”呢?
再回到那只天价“金苹果”上来,抛却竞拍场上的激烈角逐本身的炒作成分,天价苹果,应该说也是昌平区苹果为媒加强各界合作交流的结果,也是首都社会各界对昌平区苹果品质的深度认可。在今天这样一个创意源泉尽情涌流的时代背景下,昌平苹果产业,借一年一度的苹果文化节,借“苹果擂台赛”、“万人长走活动”、“观光采摘”等特色活动,衍生出更响亮的品牌和更丰富的文化,迅速打出了知名度,实现了增值增收,成为昌平地理标志性产品,成为区域发展的崭新“名片。数据显示,2006年至2009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长21.9%,高于全市GDP增长率7.5个百分点。根据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预测,今年全年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有望实现1600亿元,上半年已经提前实现本市“十一五”规划中2010年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12%的目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