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薄不是幽默 毒舌正是病舌
(2010-08-30 15:13:15)
标签:
杂谈 |
“刻薄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刚刚报到的孩子拿着一本《弟子规》边读边背,我在旁边听着若有所思。这样的圣人训我们小时候没有学过,而今天看来,其中固然有一些封建糟粕,也有很多公德意识的培训在里面。虽然自古以来俗人众多圣人稀少,但是今天的学校拿这样的弟子规作为开学前的读物,也还是非常不错的选择。如果我们今天不需要这样处处克己礼让、事事遵守本分的道德理想,那么,自觉自律的公德意识还是必须培养的吧,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走到哪里都还应该是道德的公约数吧?
在此之前,孩子上网比较多,深受网络语言的影响,语不惊人死不休,甚至喜欢用一些刻薄话来“攻击”同学、家长,遇到对方一时反映不过来,则洋洋得意,一幅惟我聪明、十分受用的样子。虽然深知她不过是受网络影响口无遮拦,明摆着是“装酷”,觉得一脸冷峻,语出惊人,颠覆了传统的温情的社交礼仪,反而显得自己聪明、智商高、有思想。那些“三俗”节目的评委以及网上的草根“毒舌”大多属于这一流派。这样的“毒舌”最初可能是为了调侃,活跃气氛,后来逐渐还用来“泄愤”,打击别人。比如:某电视台的综艺节目,一个选手跳了一段舞后,某评委问:“你小时候是不是补钙补多了?”接着“毒舌”对女孩一顿训斥。后来,此事引来网友对该评委的一片骂声。
还有一类毒舌是本色如此,这类人生活中也常常能看到,按老一辈人的看法,这属于没有教养,属于“苟不教,性乃迁”的。社交礼仪是千百年来人们社会实践的结晶,人与人交往,当然都要讲究温情和人性,基本礼仪,绝对不是可有可无的。即使在最底层的乡村,那些朴实的父母,也不会不教给孩子起码的待人分寸。直率与粗鲁,其实并不是近义词,不知道为什么有些“毒舌”族硬是分不清楚。
其实,在生活中显示自己聪明、幽默、有思想的方式很多,大可不必将肉麻当有趣,几十年前 鲁迅先生也曾经郑重地强调,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正如很多人指出的那样,毒舌其实是病舌。病就病在他把辱骂性的言辞当成了一种炫耀自己的工具,病就病在他把攻击的矛头指向了比自己地位低能力差的人,病就病在这种攻击绝大多数都是把弱者的身心缺陷当成了自己取乐的靶子,将自己的口舌痛快建立在别人的心灵痛苦之上!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