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传说和现实
(2010-03-31 08:21:06)
标签:
杂谈 |
早些时候,人们普遍认为,清明节始于节气。清明之时正值阳春三月,故有“三月节”的称号。还有人曾做这样的解释:“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也就是说,清明成为节日是因它所处的时令特殊,天清地明,自然界在光照、气温、降雨等各方面都是最佳而得名的。
事实上,清明节不仅指节气,还包含一定的纪念意义。它所纪念的,是春秋时期的介子推。介子推是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重耳驾前的臣子。当年重耳受人逼迫,四处流亡,有一次竟然饿得昏死过去。忠心耿耿的介子推无处觅食,情急之下就狠心割了自已腿上的肉,熬汤给重耳吃。后来晋文公成就霸业,介子推却带着老母亲隐居深山。晋文公重耳想报答重用他,却苦于山高林密无从寻找,仓促之间听信了他人的主意,从三面放火焚烧,逼介子推出山。然而介子推选择了焚身一死,只留下一首遗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臣在九泉心无愧,愿君清明复清明。”晋文公悔恨而又感动,下旨规定介子推殉难之日禁烟火,吃寒食。此后年年如此,因为两个节期特别邻近,清明日后来也就合并了“寒食节”。公元732年,唐玄宗李隆基顺水推舟,索性颁布了这样一道御旨:“寒食上坟,礼经无文,近世相传,已成习俗,应该允许,使之永为常式。”此后,人们就正式以清明为节日,特意在此时祭奠先人。
也许是风和日丽,万物生发,引发了人们对先祖的思念和祭奠,也许是出门祭祀,撞见了一个美丽的春天,还有可能是因为吃了寒食,恐怕不太好消化,反正自古以来,清明时节就不仅有祭祖成风、哀思无限的一面,更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