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逛街,注意到体育用品商店异常红火,大出风头,生意丝毫不比女同胞最爱钻研的外贸时装店逊色。上千元一件的登山服,好几百块一双的各式运动旅游鞋,尤其受到年轻人的青睐,不觉让我想起曾经的那个清贫的做鞋的年代。
我们家姐俩,但是妹妹小我四五岁,可以说我曾经有四五年独享父母之爱的幸福时光。妈妈说过,那时候我挺会撒娇,不知听到谁无意中串掇,就回去闹着说“一个闺女还不给买皮鞋”。印象中那双皮鞋最终没有要到,尽管当年我家条件还算不错,爸爸曾经托付同事顺便在北京、天津给我买过衣服。但是那时,大家都不富裕,皮鞋相当少见,我和妹妹几乎都是穿着妈妈、奶奶做的鞋长大的,只不过已经很少纳鞋底,买现成的塑料底,再蒙上条绒布面做鞋帮。为了省钱,鞋帮坏了以后,鞋底还要再次利用,新鞋旧底司空见惯。以致于常常把鞋底的辙彻底磨平,异常光滑。即便如此,也不能够轻易丢掉,还有收破烂的上门收,然后重新加工利用。
我还好些,不是特别好动,有空就喜欢看书,穿鞋穿衣服磨损不怎么厉害。酷爱运动甚至向男孩子一样爬树的妹妹就不同了,裤子总是打者补丁,膝盖尤其突出,补丁上摞补丁,象是今天的护膝?鞋子也三天两头坏,妈妈总是苦恼、无奈地摇头,善意地调侃妹妹,说她是“费缰绳的驴”。要知道,那时候买布需要布票,家里的布料从来都是反复利用,最破的布还要用糨糊一层层粘起来,打袼褙……
其实没有过多久,也就是二十多年,我们长大了,立业成家,我们的孩子所面对的这个世界,与以往有了天壤之别,我们对他们的要求也大相径庭,鼓励他们热爱运动,勤于锻炼,再也不担心孩子们“费缰绳”,再也不用苦恼地象我们的上一代那样,点着如豆粒大小的油灯,用四处搜寻来的布料为孩子缝补衣裤,或者拿钢锥子上线,用硬邦邦的塑料底做鞋……
去往论坛浏览此文章,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