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or=black][font=宋体] 1962[/font][/color][color=black]年,美国女生物学家莱切[/color][color=black]尔·卡逊[/color]出版了一部引起很大轰动的环境科普著作《寂静的春天》。作者描绘了一幅由于农药污染所带来的可怕景象,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关于发展观念的争论。[color=black]20[/color][color=black]世纪[/color][color=black]70[/color][color=black]年代,人们在经济增长、城市化、人口、资源等所形成的环境压力下,对“增长=发展”的模式进行了批评反思。[/color]1980年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自然基金会共同出版了《世界自然保护大纲:为了可持续发展的生存资源保护》一书,该书第一次明确使用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一份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并把可持续发展概括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由此可见,[color=black]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在人口、资源、环境等诸多因素已经危及到或可能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情况下,人们对以往由于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带来的人口的过度增长、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与消耗以及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等问题的一种反思,是一种新的追求人、社会与自然、资源的持久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color]
[color=black][/color][color=black][/color]
如今,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普遍认同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更是进入新世纪的中国实现跨世纪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什么时候坚持可持续发展,发展的效果就比较好,发展的代价就小,反之,就会出现曲折,甚至付出沉重的代价。早些年淮河中下游的严重污染、今天太湖、巢湖等地的蓝藻绿藻污染等就是明证。[color=black]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既要遵循经济规律,又要遵循自然规律;既要讲究经济社会效益,又要讲究生态环境效益。抓紧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同时要着眼未来发展,防止急功近利的杀鸡取卵、涸泽而渔的短期行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还必须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color]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着眼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切实为人民群众创造源源不断的、日益改善的生产生活条件,以利于中华民族和人类的长远发展。
总之,坚持了可持续发展,就在一定意义上为实现中国的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实现中国的现代化铺平了道路。
去往论坛浏览此文章,参与讨论
前一篇:警惕台独进两步退一步的伎俩
后一篇:2008,奥运来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