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尊重传统与鼓励创新——由孙红丽和谢涛说起

(2008-04-20 23:19:21)
标签:

谢涛

孙红丽

晋剧

戏曲

传统

创新

杂谈

分类: 弦上听涛——晋剧谢涛

    没想到一篇简单的介绍谢涛录制《戏苑百家》的博文会引起一番唇枪舌剑的争论。争论的双方一方是喜欢传统晋剧支持孙红丽的戏迷,另一方是喜爱谢涛及谢涛作品的人。

尊重传统与鼓励创新——由孙红丽和谢涛说起

孙红丽《空城计》或是《收姜维》吧

尊重传统与鼓励创新——由孙红丽和谢涛说起

谢涛《日月图》 

    孙红丽和谢涛是同行注定的冤家。两人虽是同年,但孙红丽红遍三晋的时候,谢涛还刚从花旦改学老生,名不见经传。孙红丽有一条天赋的好嗓子,高亢又富有韵味,这点谢涛曾经也自愧不如。晋剧圈里的人都说孙红丽唱功好,谢涛表演好,各有所长。而围绕两人谁更好的争论也似乎一直伴随她们的成长。很多人会认为谢涛运气好,孙红丽很亏。我也认为谢涛胜在她的出身!谢涛出生在省会城市太原。父亲是艺校副校长,母亲是演员,从小有艺术环境的熏陶并且书读得也不错。这就决定了她的见识、文化基础比一般的戏曲演员好。谢涛又是一个在这行非常有悟性的演员,因此她具有艺术家的潜质。孙红丽一直保持着农民的质朴,尽管从县剧团走入了市团又调进了省团,但不知为何都没有留下。

 

    我没接触过孙红丽,在朋友土默川的博客里我看到了这样一段文字让我感触很深。“有很多朋友提出说孙红丽为什么不参加各类评奖活动,为什么不拿梅花奖,我也与她交流过这个问题,每每她都是谦虚地寥寥带过,不愿做多解释,去年我们在山西一起吃饭,从来不沾烟酒的的孙老师几杯酒后感慨地说:“我很感谢所有戏迷对我的喜爱,对我的关心,我感觉自己令很多戏迷们失望”,说话间这一刻她的眼睛是湿润的,她还是没有把话继续说下去,也许她对于戏迷们给予的期望而感到有愧,也许深孚众望的她对自己的艺术仍在艰苦的探索,但大家殊不知当今社会一个大奖背后要付出的远不止艺术本身,一个农民出身的她安安心心的演戏,踏踏实实的为老百姓唱戏或许才是她一生的天职,那我们何不把更多的目光放在她的艺术上?”我和土默川交流过多次。这个年轻的小伙子曾非常认真地说过他想努力拉十几二十万赞助让孙红丽来北京办次演唱会。大家都是热血青年,我能从他激动的言语和憧憬的目光中感受到他对晋剧炙热的爱。我也相信网上所有在为孙红丽鸣不平的戏迷都是源自对孙红丽的喜爱,只是应当学会尊重对手。你们可以说谢涛不好,也可以说孙红丽好,但踩着谢涛抬孙红丽就过分了。

 

    跳出孙红丽和谢涛,进一步说说传统和创新。这也是近来戏曲圈讨论的热门话题。我的观点是(可能是句废话):尊重传统,在继承的基础上鼓励创新。传统的经典能够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流传,至今依然被人们所津津乐道,一定有它的价值所在。然而新的时代也需要有新的思想,新的表现形式的融入和丰富。我不认为当下每一步探索的前行都是戏曲的发展、进步,但这种积极探索的精神值得肯定。如果一味的闭关自守、固步自封,那传统的精华也会因整体的过时而永远的逝去。很多保守的戏迷说如果晋剧都不姓晋了,那还不如让它消亡好了。这感觉就像某个种族为了保持自己血统的纯种而禁止与外族通婚似的。其实艺术门类的相互借鉴也和民族融合一样,在这个交流越来越方便、越来越紧密的世界里越来越频繁的发生着。徽汉合流形成了京剧,京剧成为了国粹,而徽、汉减衰。但好像并没有太多人为徽、汉惋惜,因为它们的价值在京剧身上得到了继承,足以。同样的,任何一个剧种也不可能百余年不变,要么自我发展升级换代,要么与其它艺术样式融合衍生出另一种艺术,要么就此消亡。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会选择出优秀的物种。

 

    但是我反对所谓的重塑经典,挑战经典。经典何罪之有,被创新当作了靶子。而且我也反对没有任何传统的底子,空谈创新。而且确实,当下对创新鼓励有余,对传统的继承关注不足。好像各大奖项的参评标准都有一条是近几年创作的新作,这就导致剧团、演员在创排上更多地倾向新创剧目。而且参加戏剧节、评奖或是走出地方的演出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这对于很多演员来说也是件奢侈甚至无法做到的事情。京剧音配像工程是件伟大的事情,而大多地方戏在挖掘整理抢救传统经典作品上还比较空白。近期听说评剧想重拍《花为媒》等经典电影,但实在找不出合适的演员了。对传统的保护和继承迫在眉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