甪直张陵山遗址
(2017-09-13 16:41:37)
标签:
甪直张陵山遗址甫里文物 |
1956年,江苏省文管会调查时发现其为古遗址。1975年,甪直一砖厂开始在张陵西山西坡取土,出土玉镯、玉瑗、玉管、穿孔玉斧、石斧、石锛和大量陶器。随后南京博物院配合砖瓦厂取土。1977年5月,南京博物院和吴县文管会发掘西山,清理崧泽文化墓葬6座,早期良渚文化墓葬5座,发掘概况见南京博物院的《江苏吴县张陵山遗址发掘简报》。1979年9月,进行了二次发掘。发掘面积200平方米,清理新石器时代墓葬11座,出土文物200余件。同时,还清理东晋砖室墓5座。1982年,东山已挖去一半面积,使遗址中部低平,形成1.5—2米高的断崖。5月,出土了璧、琮等成组玉器。
南京博物院和甪直保圣寺文物保管所作了征集、调查。1982年8月,进行第一次清理性的发掘,开探方5个(T1至T5),共75平方米;1984年6月,进行第二次清理性发掘,开探方一个(T6),45平方米。清理了属于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吴文化的墓葬4座,征集、出土遗物30余件和一些陶片。清理发掘的规模虽较小,却取得了较重要的收获。
1993年,吴县人民政府在张陵山东山脚正南方设立张陵山遗址标志牌,坐北朝南,花岗石质。
一、地层堆积
从遗址中部的断崖和T2东壁,可看清整个遗址的地层堆积如下:第一层:自墩顶至0.4米,黄褐土,包含近代砖块、明清瓷片。在断崖北部这一层发现1座砖室墓(M5),出土砖刻墓志1块,经考证当为唐墓。
第二层:自0.4—1.6米,红褐土,出土饰曲折纹、回纹复合拍印纹的硬陶罐口沿、腹片。
第三层:自1.6—3.05米,灰褐土,出土的鱼鳍形鼎足和鼎口沿与昆山绰墩所出陶鼎同,黑衣陶壶腹片与越城中层墓所出同,还出土剖面呈扁菱形的石镞。在断崖下的中部距墩顶1.7米处发现1座墓葬(M1)。这一层属良渚文化。
第四层:自3.05—6.4米,灰土,出土的陶片有泥质灰陶的盆口沿、罐口沿、觚形杯器底、饰平行凸弦纹的罐腹片,泥质黑衣陶的筒形杯口、花瓣形圈足的杯底、外施朱红彩绘的豆把等,与草鞋山第六层、崧泽中层、邱城中层、张陵山(西山)下层所出陶器特征相同,属崧泽文化。这一层发现两座墓葬(M2、M3)。自6.4米以下是黄白色生土。
二、墓葬
崧泽文化墓葬2座。M2位于T2中部,深6.1米,残存下肢骨两段,可知头向为南偏东15°,足部有黑衣陶杯1件。M3位于T4北部,深约6米,仅存肢骨残迹,墓葬头向朝南,随葬品置足部,有灰陶大罐1件,其他器物可能已破坏。征集陶壶1件,出于M2东北,当为随葬品。
良渚文化墓葬1座(M1)。已被破坏,人骨无存。随葬品均为征集,经向当事人调查,璧、琮等玉器位于南部,穿孔玉斧、玉杖头在中部,北部有一组陶器(仅采集到黑衣陶盆、钵的残器)。玉器的体积、重量、比重由南京博物院考古部吴荣清、郝明华和甪直中学实验室凌祖成、洪景涛分别协助测定。玉器的矿物学鉴定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闻广测定4件(加·号)、南京矿产地质研究所郑建测定9件,皆另有鉴定报告。
吴文化墓葬1座(M4)。位于断崖上中部T5中,深0.45米。根据群众挖出的印纹硬陶瓿和断崖上暴露的器物开方清理。没有墓坑,系覆土埋葬,人骨无存,仅存遗物。硬陶器4件。
张陵山东山遗址的文化层堆积,自下而上依次是崧泽文化、良渚文化、以几何印纹陶和原始青瓷器为特征的吴文化。与吴县草鞋山、吴兴邱城、昆山绰墩的地层叠压关系相同,为长江下游太湖地区的古代文化序列又提供了新的例证。出土的玉器,由地质研究单位作了多种矿物学鉴定,又测定了比重和硬度,证明是透闪石阳起石系列的软玉,其接近平行纤维的显微结构,与中国已知各软玉产地玉料的显微结构都不相似。这些玉器的原料可能是就近取材,来自已经废弃的古矿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