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甪直澄湖遗址

(2017-09-13 16:00:43)
标签:

甪直

澄湖

遗址

大姚

碛砂


  澄湖遗址,位于甪直镇车坊办事处的瑶盛、大姚、马塔、郭巷等村濒临澄湖的农田和澄湖底部,集中分布在澄湖北部靠近席墟的水下。大约在5500年前的崧泽文化、良渚文化时期,甪直先人就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据史料记载,澄湖形成于南宋初期。清代《吴郡甫里志》载:“陈湖,相传旧本陈州,沉为湖。迄今水清浅时,底有街井,上马石等物,舟人往往见之。”据说在宋代,澄湖是一个繁华的陈州城,由于河道泛滥,于洼地积水扩展成一个湖泊,并非因震而陷。后来,人们称它为“陈湖”,又称沉湖、澄湖。1974年、2003年进行了两次发掘,文物遗存与出土的珍贵文物展示了甪直先民5000年以来的生产、生活情景。

  1974年初春,澄湖西岸车坊乡围湖造田时发现大批古井,当地农民还在井中挖出不少文物。南京博物院与吴县文化馆随即配合清理古井150口,出土各类器物1200余件。根据出土器物的形制特征看,该遗址的时代为新石器时代的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马桥文化、西周及汉至宋各个时期。这次发掘考证了春秋时期越王的摇城遗址的具体所在。说明澄湖底下原先并不叫陈州,而是摇城,人们世代居住于此,只是由于洪水泛滥,水进地退,人们渐渐离开了这个城邑,至南宋初期,洪水淹城,大致形成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澄湖的规模。

  2003年9月下旬,甪直镇郭巷村一带围湖取土时又发现湖底历史遗存。苏州博物馆和吴中区文管办再次进行了发掘。经过2个月的工作,发现水井402口、灰坑443个,并出土各类文物近500件。有崧泽文化时期的彩绘陶瓶、黑皮陶壶,良渚文化时期的提梁壶,西周时期的陶尊,东周时期的铜削等珍贵文物。

      澄湖遗址是目前太湖流域发现水井最多的遗址之一,最早的井距今5500年左右。同时发现距今5500年的原始村落,面积360平方米。居住区内有房址、窖藏、水沟、水井、灰坑等组成;作业区内有水田、池塘、水沟、蓄水池、水口等组成。房址平面为圆形,建筑形成为半地穴式,西侧有一圆角长方形用于储存东西的窖穴。在房址的南侧有一条弯弯曲曲的水沟,主要用于排水。水井、灰坑分布在房址周围。在居住区的东南面为作业区,有425平方米的大池塘,在池塘的西端及北、西两岸分布有20块水稻田,另有水沟一条、水井一口。水田之间及池塘之间有高低落差。池塘与水沟为水田的排灌系统,而水田之间另有水口、水路相串联,在高处的田块旁另有水井可供水源。特别是水稻田的发现,说明在距今5500年前,甪直的祖先已经开始在澄湖甪直地区种植水稻,不仅证明了人工栽培水稻的历史,同时也表明当时社会经济已开始从渔猎经济向稻作农业经济转化。

       澄湖遗址大量的古文化遗存中,崧泽文化时期水稻田是江南地区首次发现。崧泽文化时期的稻田及其相配套的池塘、水沟、水口等农用排灌系统的出现,证明了这一时期的人类种植水稻技术较马家浜文化时期更进了一步,这对研究长江下游地区水稻田的发展、演变进化史有着深远的意义。

  此外,大量水井、灰坑聚集在一起,说明这里的地理环境非常适合人类的居住。人类从距今5500年前开始在澄湖地区活动,并繁衍生息连绵不断延续到宋代,之后开始向东北转移逐步形成现在的甪直镇。这次考古发掘及多学科合作成果,对研究澄湖地区的人类活动及历史变迁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2004年1月,澄湖遗址出土文物在保圣寺东区的甪直历史文物馆展出。2010年5月,从保圣寺移至江南文化园展出。

      澄湖遗址两次出土的部分文物,大多收藏于南京博物院。
      清代李实曾作“澄湖八景”诗。
      澄湖的北岸和西北岸,甪直地区有两个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村庄,一个是碛砂村,就是宋晚期到明初期雕版刻印《碛砂大藏经》的地方;另一个是大姚村,出陈璚、陈道复、陈仁锡等文化名人的地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