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实名推荐是地雷还是照明弹
(2009-11-24 00:08:02)
标签:
高考校长实名推荐北大教育腐败改革海垚杂谈 |
分类: 闲话社会 |
教育改革步履艰难,但一直看到努力的痕迹,至少还能给人以希望,让“中国已经培养不出认出人才”的悲叹有了淡化的曙光。北京大学自主招生明年将试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部分省市自治区中学校长的一纸推荐信就可以让被推荐的学生直接进入面试而不必受过多束缚。这样的消息本身就一定能激起舆论浪花,所以多方声音都出来了:北大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是站在不公平上喊公平;中国的高校不是私立大学,北大似乎也不是,就像公有制的企业,基本上都摆脱不了贪污腐败的魔咒;中国有个腐败的大环境,此举对于推进教育改革的作用无异于杯水车薪……
声音很多,思考的途径和角度也不尽相同,权且放下争执,来看看现状。北大是国内学府的佼佼者,如果说我们的现行高教体制要进行深入的改革,北大必定首当其冲,并非形势和环境迫使北大进行改革,这也是北大本身的需要。只不过这样的改革首先从北大开始,仅仅因为是北大,所以格外具有争论的价值和必要。
很显然,通过校长直接推荐,很多各方面都很优异但不擅长应试的优秀毕业生看到了希望,但同时也很显然,这不是所有毕业生和家长希望看到的。尽管整个社会都在期待自主招生能够更加灵活和多元化,许多人依然对高校自主招生的公平公正性存有怀疑,这是我们多年淤积下来的沉疴,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如果说推荐制度真的建立和实行起来,其积极意义有待论证和目睹,其对整个教育体制改革的推动作用尚不知晓,但有一点却是毋庸置疑的:很多教育丑闻会就此诞生。也许这样的看法有些偏颇和悲观,但作为顽疾存在很久的教育腐败要想通过这么一个措施就此消除,几乎是不可能的。作为中学校长,要考虑方方面面的社会关系,还直接受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管辖,在这样的情况下,校长们该如何自处?中学校长的权利过大是否会引发新的舞弊甚至是权力寻租?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但无论如何,我们还是应该对教育体制改革的每一个步伐给予肯定和鼓励,哪怕是很小的一个动作,也至少能让人看到寻求改变的意愿和方向。网络游戏研发后有个内测,公测,找出bug,找出问题关键,然后逐步完善,力求完美。我想,作为国家根本的教育问题,一定少不了这样一个在行动中摸索的过程,一定不能因噎废食。教育腐败等诸多问题客观存在,而且将长期存在,但不能因此而不去面对这个问题,抑或仅仅停留在声讨和评论阶段而没有实际动作。教育制度不是在口口争议中进行的,是要行动中去改善,去完善。现在的北大做了开头的一步。中国俗话说枪打出头鸟,鸟儿想要展翅高飞必然积极进取,这就存在着被打的可能,但不能因此而惧怕高飞,惧怕只能导致永远也无法飞起来。争议越大,关注度越高,说明国人对教育的关心程度在提高;如果争论是为了更好地改革中国的教育制度,那很好,可只是一味地提成问题,不能解决问题,实在是不可取。
在现在的中国内地高考显然不是唯一出路,出国,去香港,就连去台湾也开始可行了。可是北大还是每个高考的莘莘学子参考书封面上那个红色的门楼,还是有成千上百的学子想要去北大,还有成千上百的学子在中国的高考教育制度下进行考试。我国的大学从开始进行自主招生以来就不断地想要去改革,怎么改,怎么变,一直吵嚷着,媒体,学校,家长,学生,这个社会都在思考,都在为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担忧。教育制度的改革扎根于当下,要勇于改变,我们可以规避问题,解决问题,计划未来,实施计划,层层进步。
怕腐败,说腐败,依然在腐败中沉沦,那才是最可悲的。现在的大学里腐败还少吗?不如给他腐败的机会,让腐败慢慢地呈现在大众面前,让暗箱操作见见光,让媒体的目光更加聚焦,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纵览近期新闻,从校长实名推荐制到被校长推荐的人都“牛气冲天”,一条条新闻铺陈开来,都是轰轰烈烈的聚焦点。媒体和社会关注度极高,这是个好的开端。我们可以质疑,却不得不为北大的行动叫好,钱老说中国现在的大学已经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一刀切的教育体制下缺失很难培养出杰出的人才。而社会转型和发展时期尤其需要杰出人才,也需要储备足够的杰出人才。虽然我们很难界定什么是杰出人才,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一刀切的教育体制把很多优秀但不善于考试的人永远地与机遇割裂开了高考制度必然随着时间的变化,社会的进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今年的云南省开始取消中考制度。我们国家喊了多少年的减负问题都被高考这座大门槛而止步不前。《别笑,我是高考零分作文》这本风靡一段时间的畅销书,笑着读完,暗暗摇头自己是写不出,大家只会写三段式的议论文,论点,论据,结尾,方便,速成。就如现在的高考制度一般。
抵制校长实名推荐制,其情可明,但未必就是好事儿。任何事情要想真正推进,必须迈出第一步,无论这一步迈出去之后成果如何,也得让步子迈出去,然后再看其成效。毕竟,一个实名推荐还不至于撼动现行教育稳固的根基。有了轰轰烈烈的第一次,担心的焦点更多的不应该在制度的漏洞,各种环境造成的争议,更重要的是可行性的完善,对于我们高考制度的深入改革。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们接受,活在当下,活在中国,中国需要改革,不要患得患失,只有不断进步,不断改进。没有人说北大的校长实名推荐制就是完结,它仅仅只是个开始。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一次酝酿中的实名推荐制度不是地雷,而是一颗照明弹,能让我们的教育改革走的更远一些,前面的障碍更少一些。
当然,如何监督实名推荐过程,如何尽可能避免或者减少实名推荐中的腐败,那是另一个层面上的问题了,那不是教育本身的问题,而是社会层面和司法意义上的问题了。不能因为怕被鱼刺扎而永远不吃鱼,吃还是要吃,扎了刺自然有治疗和补救的办法。这个比喻不够恰当,但却是那么个道理。
前一篇:一场真正的爱心大营救(组图)
后一篇:希望小学“被戴帽”为培养烟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