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伊宁寻找画展
(2025-01-08 18:39:47)
标签:
文化 |
在伊宁寻找画展
2025年1月7日
这两天高二学生参加学测考试,我正好得闲。早就想去伊宁看看画展了,之前在“伊宁文旅之声”公众号上看到过画展的通告。我是很喜欢逛各地展览馆的人,所以今天就打算去伊宁美术馆转转。
我导航乘公交车到伊宁市美术馆,在汉滨公园边上,建筑挂牌是伊宁市文化活动中心。正门上面五块铜匾牌上分别刻着“伊宁市图书馆”“伊宁市文化活动中心”“伊宁市美术馆”“伊宁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和“伊宁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我进去时,门卫问我找什么人。我说,我是来看美术作品展出的。他说不在这里,在金陵文化馆。对面来了一位女同志,门卫简单介绍了我的诉求。女同志立马要带我乘9路车过去。我说把地址输给我自己导航过去就行了,我还想在这里转转。她给我在百度导航上输入了地名。
伊宁市文化活动中心主要是培训场所,二楼有个小型图书馆,的确什么展览都没有。活动中心旁边就是汉滨公园,公园里有些老人在散步。公园入口处临时搭了个大棚子,正在进行年货展销。除了有哈尔滨、内蒙古等地的食品外,还有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及东盟国家的进口食品、咖啡、酒水等。公园的另一边是伊宁市艺术剧院,建筑很气派,但看那情形好像还没启用。一楼停车场有人在打响鞭,锻炼身体。
乘车到伊宁市金陵群众文化活动中心,一下就看到一座很有特色的红楼,感觉像是俄式建筑,门口的四根石柱子非常有威严感。一楼有“白杨杯”书法临帖作品展。我跟馆里的人交流,她说,都是白杨雅集社成员的作品,许多成员是老师,从门口到里面分别是获得一、二、三等奖的作品。我问有没有民族文字书法,她说没有,都是临摹的古帖。这个展馆的作品会每半个月换一批展品,这一次是书法,上一次是篆刻,有时也会展出绘画作品。我问,这些作品展销吗?她说,一般不。
一楼转了一圈,除了书法展外,还有一个非遗文化馆,但关着门。我跟管理人员沟通后,她将大门打开,推上电源,让我参观。非遗展大多是图片,里面油漆味很重,有一些民族器乐、服饰等实物。一楼大厅椅子上坐着不少等孩子的家长,因为里面有一个小小孩舞蹈培训班正在上课。大厅周围的廊上、墙上马的国画和龙的彩色图像倒颇有可观之处。正好这次没寻到美术展,我就将这些龙、马的图画当着艺术作品去欣赏吧。
金陵文化中心旁边是人民公园,我本打算就此乘车回住地了。但耐不住音乐声太诱人,我循声而去,先是看到红楼旁边不少老人在跳交际舞。走过去,又听到更响亮的民族舞蹈的音乐,而且那边更人多势众。不仅中间圆形广场有很多跳民族舞的人,两边环形围廊也坐满了围观的人。我想起,这就是老沈跟我提到的,他最喜欢去的人民公园西园民族舞场地了。
我也很喜欢这里的舞蹈氛围。我在边上看了一会,看时间不早了,晚上还要到学校坐班。就跟旁边大姐招呼一声,请她帮忙看一下背包和衣服。我脱了羽绒服就进入舞池了。大姐还问,要不要帮我找一个对舞的人。我说,我不怎么会跳,就一个人活动活动吧。我刚进去跳,立马就有一位维吾尔族大哥来到我身边,配合我跳了。我其实不懂维吾尔族舞,只是自由舞蹈,但大哥追随着我的身姿,配合得相当好。他一定是舞林高手,不然面对我这样一位不安着数跳的人,会方寸大乱的。跳完一曲,觉得不够尽兴,我又在大哥的陪伴下跳了一曲。曲罢,帮我看行李的大姐要回去了。我也感谢了大家,走出舞场。在公交车站台,我碰到不少舞场里的人,他们也是坐公交跑来跳舞的。可见大家对舞蹈有多么热爱!
时维凛冬,北国边城银装素裹、华章日新。伊宁市教育系统第一届临帖展,旨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响应自治区党委办公厅、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实施意见》的号召,大力弘扬与传承我国悠久而璀璨的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书法用极简的方式承载着中国人最丰富的表达,更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当墨滴在纸上点点晕染开来,我们看到的就不再只是笔墨的渲染。李斯《笔妙》有云:“夫书之微妙,与道合也。”文以载道、书与道合是书法的最高境界,伊宁市谢振书法工作室正为此道——推进“文化润疆”和“书法进校园”活动的深入实施。在此基础上又搭建了“白杨雅集”这一书法艺术交流平台。白杨,寓意坚韧不拔、昂扬向上的艺术追求,如同荒漠中的一抹翠绿,愿为伊宁市教育系统的书法爱好者们提供一片肥沃的创作土壤和广阔的交流天地。
自白杨雅集成立以来,工作室秉持科班教学的系统、严谨的专业态度,分阶段、有步骤地对广大教职工进行公益书法培训。主讲人谢振、刘佳通过每周一个多小时的直播课,详细讲解每一个经典碑帖,布置相应的练习作业让大家实践,在学习过程中,老师们也会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反馈,帮助大家不断提升笔法、字法和章法水平,引导学员们逐步深入书法艺术的殿堂,感受书法的魅力,领悟其中的真谛。
回望来时路,慢慢亦漫漫。此次展览,正是对白杨雅集阶段性教学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虽然每件作品或许还略显稚嫩,但它们却凝聚着老师们的辛勤汗水与不懈追求,大家彼此交流、碰撞,从笔墨中体现向上生长、向下扎根的白杨精神,每一位作者既是参与者,又是学习者,更是探索者,学习同道的优势,探索未知的领域,寻找心中的方向。展览是一个终点又是一个新的起点,是坚守,是执着,是从这里迈向更高艺术殿堂的坚实步伐。
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中华文化根脉的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
文化遗产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折射着一个民族的精神特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有助于增进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
伊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建立了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体系。共有国家级、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5项(其中8项保护责任单位为伊犁州文化艺术研究所);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4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11项(公布三批次)。国家级、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4名、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7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08名(公布三批次)。
伊宁市有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1个,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2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传习点)5个;自治区级传统工艺振兴目录3项。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提供基本素材,为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实现民族复兴提供有力支撑,在不断的传承、发展与升华中,传统文化的深沉积淀和深厚滋养,让中华文化绽放出璀璨的新时代光芒。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维吾尔木卡姆是流传于新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的各种木卡姆的总称,是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以《十二木卡姆》为代表和主干,还包括《刀郎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等地方木卡姆。《十二木卡姆》主要流传于南部新疆的喀什、和田、阿克苏地区和北部新疆的伊犁地区。伊犁版本的《十二木卡姆》系在清代随南北新疆维吾尔移民流传至以伊宁市为主要区域的伊犁河谷地区,逐渐形成当地特色。《维吾尔十二木卡姆》由《拉克木卡姆》、《且比巴亚特木卡姆》、《斯尕木卡姆》、《恰哈尔尕木卡姆》、《潘吉尕木卡姆》、《乌孜哈勒木卡姆》、《艾介姆木卡姆》、《乌夏克木卡姆》、《巴雅特木卡姆》、《纳瓦木卡姆》、《木夏吾莱克木卡姆》、《伊拉克木卡姆》等12套组成。每套都包括“琼乃额曼”、“达斯坦”、“麦西热甫”三个部分。12套木卡姆中的每一套各含歌曲乐曲20至30首,演唱时长各约2小时。12套木卡姆共含歌曲、乐曲300余首,全部演唱约需20多小时。
麦西热甫
麦西热甫是维吾尔人民文化传统的最为重要的承载者。完整的麦西热甫活动包括一系列丰富的习俗和表演艺术,是维吾尔民众自发组织的,集多种文化表现形式于一体的社区传统文化空间。此遗产囊括维吾尔族的音乐、舞蹈、曲艺、戏剧、杂技、游戏、口传文学、人生礼俗、民族认同、社会精神等诸多方面。麦西热甫是维吾尔传统节庆、民俗活动的重要部分,是承载维吾尔人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和实践活动。麦西热甫的活动形式多样,在新疆维吾尔族聚居区可以看到:有迎接春天的“青苗麦西热甫”、农业丰收后举行的“丰收麦西热甫”、瓜果成熟时在果园里举行的“果园麦西热甫”、庆祝新人婚礼的“婚礼麦西热甫”、邻里欢聚的“家庭麦西热甫”、欢迎远道而来的亲朋的“迎客麦西热甫”等。虽然各社区麦西热甫尚能反映其标志性特征,但舞台化程式结构在逐步取代民间传统表现特色,目前狭义的麦西热甫已是自娱性歌舞部分了。
哈萨克族六十二阔恩尔
哈萨克族卡拉角勒哈
维君尔族民歌
恰克恰克
哈萨克族冬不拉艺术
维君尔族鼓吹乐
哈萨克族阿依特斯
阿依特斯艺人必须具有敏捷的才思和渊博的知识,具有出口成章的才华,世事洞明,人情练达,能在瞬间对答如流,以理以才服人。它不仅仅是阿肯弹唱能力或单一的音乐才能的体现,而是一个综合性的技能。它是集阿肯弹唱的即兴创作能力、音乐天赋、雄辩能力、创作能力、表演能力等各种技艺于一身的非常复杂而先进的综合艺术。
哈萨克族服饰
男子内穿套头式高领衬衣,青年人的衣领上多刺绣有彩色图案,套西式背心,外穿布面或毛皮大衣,腰束皮带,上系小刀,便于饮食,下身着便于骑马的大裆皮裤,戴的帽子分冬春、夏秋季两种。冬春季的帽子是用狐狸皮或羊羔皮做的尖顶四棱形帽;夏秋季的帽子是用羊羔毛制作的白毡帽。
哈萨克族女子的服饰,多姿多彩。她们喜用白、红、绿、淡蓝色的绸缎、花布、毛纺织品等为原料制作连衣裙,年轻姑娘和少妇一般穿袖上有绣花,下摆有多层荷叶边的连衣裙。
俄罗斯族巴扬艺式
巴扬是属于手风琴这个大家族的,只是传统手风琴称它为键盘式手风琴,而巴扬则是键钮式手风琴。巴扬的键盘都是由一粒粒纽扣组成的,排列是蛇行排列。这样的排列使得巴扬产生了传统键盘手风琴无法比拟的宽音域。
满族颁金节
哈萨克民间图案文化
维吾尔剧
第四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保护责任单位:伊犁州歌舞话剧团)
乌孜别克族婚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