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伊宁寻找画展

(2025-01-08 18:39:47)
标签:

文化

在伊宁寻找画展

2025年1月7      星期       

这两天高二学生参加学测考试,我正好得闲。早就想去伊宁看看画展了,之前在“伊宁文旅之声”公众号上看到过画展的通告。我是很喜欢逛各地展览馆的人,所以今天就打算去伊宁美术馆转转。

我导航乘公交车到伊宁市美术馆,在汉滨公园边上,建筑挂牌是伊宁市文化活动中心。正门上面五块铜匾牌上分别刻着“伊宁市图书馆”“伊宁市文化活动中心”“伊宁市美术馆”“伊宁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和“伊宁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我进去时,门卫问我找什么人。我说,我是来看美术作品展出的。他说不在这里,在金陵文化馆。对面来了一位女同志,门卫简单介绍了我的诉求。女同志立马要带我乘9路车过去。我说把地址输给我自己导航过去就行了,我还想在这里转转。她给我在百度导航上输入了地名。

伊宁市文化活动中心主要是培训场所,二楼有个小型图书馆,的确什么展览都没有。活动中心旁边就是汉滨公园,公园里有些老人在散步。公园入口处临时搭了个大棚子,正在进行年货展销。除了有哈尔滨、内蒙古等地的食品外,还有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及东盟国家的进口食品、咖啡、酒水等。公园的另一边是伊宁市艺术剧院,建筑很气派,但看那情形好像还没启用。一楼停车场有人在打响鞭,锻炼身体。

乘车到伊宁市金陵群众文化活动中心,一下就看到一座很有特色的红楼,感觉像是俄式建筑,门口的四根石柱子非常有威严感。一楼有“白杨杯”书法临帖作品展。我跟馆里的人交流,她说,都是白杨雅集社成员的作品,许多成员是老师,从门口到里面分别是获得一、二、三等奖的作品。我问有没有民族文字书法,她说没有,都是临摹的古帖。这个展馆的作品会每半个月换一批展品,这一次是书法,上一次是篆刻,有时也会展出绘画作品。我问,这些作品展销吗?她说,一般不。

一楼转了一圈,除了书法展外,还有一个非遗文化馆,但关着门。我跟管理人员沟通后,她将大门打开,推上电源,让我参观。非遗展大多是图片,里面油漆味很重,有一些民族器乐、服饰等实物。一楼大厅椅子上坐着不少等孩子的家长,因为里面有一个小小孩舞蹈培训班正在上课。大厅周围的廊上、墙上马的国画和龙的彩色图像倒颇有可观之处。正好这次没寻到美术展,我就将这些龙、马的图画当着艺术作品去欣赏吧。

金陵文化中心旁边是人民公园,我本打算就此乘车回住地了。但耐不住音乐声太诱人,我循声而去,先是看到红楼旁边不少老人在跳交际舞。走过去,又听到更响亮的民族舞蹈的音乐,而且那边更人多势众。不仅中间圆形广场有很多跳民族舞的人,两边环形围廊也坐满了围观的人。我想起,这就是老沈跟我提到的,他最喜欢去的人民公园西园民族舞场地了。

我也很喜欢这里的舞蹈氛围。我在边上看了一会,看时间不早了,晚上还要到学校坐班。就跟旁边大姐招呼一声,请她帮忙看一下背包和衣服。我脱了羽绒服就进入舞池了。大姐还问,要不要帮我找一个对舞的人。我说,我不怎么会跳,就一个人活动活动吧。我刚进去跳,立马就有一位维吾尔族大哥来到我身边,配合我跳了。我其实不懂维吾尔族舞,只是自由舞蹈,但大哥追随着我的身姿,配合得相当好。他一定是舞林高手,不然面对我这样一位不安着数跳的人,会方寸大乱的。跳完一曲,觉得不够尽兴,我又在大哥的陪伴下跳了一曲。曲罢,帮我看行李的大姐要回去了。我也感谢了大家,走出舞场。在公交车站台,我碰到不少舞场里的人,他们也是坐公交跑来跳舞的。可见大家对舞蹈有多么热爱!

 

时维凛冬,北国边城银装素裹、华章日新。伊宁市教育系统第一届临帖展旨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响应自治区党委办公厅、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实施意见》的号召,大力弘扬与传承我国悠久而璀璨的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书法用极简的方式承载着中国人最丰富的表达,更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当墨滴在纸上点点晕染开来,我们看到的就不再只是笔墨的渲染。李斯《笔妙》有云:“夫书之微妙,与道合也。”文以载道、书与道合是书法的最高境界,伊宁市谢振书法工作室正为此道——推进文化润疆”和书法进校园活动的深入实施。在此基础上又搭建了白杨雅集这一书法艺术交流平台。白杨,寓意坚韧不拔、昂扬向上的艺术追求,如同荒漠中的一抹翠绿,愿为伊宁市教育系统的书法爱好者们提供一片肥沃的创作土壤和广阔的交流天地。

自白杨雅集成立以来,工作室秉持科班教学的系统、严谨的专业态度,分阶段、有步骤地对广大教职工进行公益书法培训。主讲人谢振、刘佳通过每周一个多小时的直播课,详细讲解每一个经典碑帖,布置相应的练习作业让大家实践,在学习过程中,老师们也会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反馈,帮助大家不断提升笔法、字法和章法水平,引导学员们逐步深入书法艺术的殿堂,感受书法的魅力,领悟其中的真谛。

回望来时路,慢慢亦漫漫。此次展览,正是对白杨雅集阶段性教学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虽然每件作品或许还略显稚嫩,但它们却凝聚着老师们的辛勤汗水与不懈追求,大家彼此交流、碰撞,从笔墨中体现向上生长、向下扎根的白杨精神,每一位作者既是参与者,又是学习者,更是探索者,学习同道的优势,探索未知的领域,寻找心中的方向。展览是一个终点又是一个新的起点,是坚守,是执着,是从这里迈向更高艺术殿堂的坚实步伐。

 

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中华文化根脉的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

文化遗产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折射着一个民族的精神特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有助于增进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

伊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建立了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体系。共有国家级、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5项(其中8项保护责任单位为伊犁州文化艺术研究所);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4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11项(公布三批次)。国家级、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4名、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7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08名(公布三批次)。

伊宁市有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1个,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2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传习点)5个;自治区级传统工艺振兴目录3项。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提供基本素材,为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实现民族复兴提供有力支撑,在不断的传承、发展与升华中,传统文化的深沉积淀和深厚滋养,让中华文化绽放出璀璨的新时代光芒。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责任单位:新疆艺术研究所) 2005年11月2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宣布了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列入其中。

维吾尔木卡姆是流传于新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的各种木卡姆的总称,是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以《十二木卡姆》为代表和主干,还包括《刀郎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等地方木卡姆。《十二木卡姆》主要流传于南部新疆的喀什、和田、阿克苏地区和北部新疆的伊犁地区伊犁版本的《十二木卡姆》系在清代随南北新疆维吾尔移民流传至以伊宁市为主要区域的伊犁河谷地区,逐渐形成当地特色。《维吾尔十二木卡姆》由《拉克木卡姆》、《且比巴亚特木卡姆》、《斯尕木卡姆》、《恰哈尔尕木卡姆》、《潘吉尕木卡姆》、《乌孜哈勒木卡姆》、《艾介姆木卡姆》、《乌夏克木卡姆》、《巴雅特木卡姆》、《纳瓦木卡姆》、《木夏吾克木卡姆》、《伊拉克木卡姆》等12套组成。每套都包括“琼乃额曼”、“达斯坦”、“麦西热甫”三个部分。12套木卡姆中的每一套各含歌曲乐曲20至30首,演唱时长各约2小时。12套木卡姆共含歌曲、乐曲300余首,全部演唱约需20多小时。

麦西热甫 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责任单位:新疆艺术研究所) 2010年11月15日,在肯尼亚内罗比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麦西热甫”被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麦西热甫是维吾尔人民文化传统的最为重要的承载者。完整的麦西热甫活动包括一系列丰富的习俗和表演艺术,是维吾尔民众自发组织的,集多种文化表现形式于一体的社区传统文化空间。此遗产囊括维吾尔族的音乐、舞蹈、曲艺、戏剧、杂技、游戏、口传文学、人生礼俗、民族认同、社会精神等诸多方面。麦西热甫是维吾尔传统节庆、民俗活动的重要部分,是承载维吾尔人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和实践活动。麦西热甫的活动形式多样,在新疆维吾尔族聚居区可以看到:有迎接春天的“青苗麦西热甫”、农业丰收后举行的“丰收麦西热甫”、瓜果成熟时在果园里举行的“果园麦西热甫”、庆祝新人婚礼的“婚礼麦西热甫”、邻里欢聚的“家庭麦西热甫”、欢迎远道而来的亲朋的“迎客麦西热甫”等。虽然各社区麦西热甫尚能反映其标志性特征,但舞台化程式结构在逐步取代民间传统表现特色,目前狭义的麦西热甫已是自娱性歌舞部分了。

哈萨克族六十二阔恩尔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示 保护责任单位:伊犁州文化艺术研究所 六十二阔恩尔是哈萨克族民间古典音乐,意即“六十二套曲”,是哈萨克族人民在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发展马上化与草原文化,借鉴中原文化与丝路文化而形成的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的艺术总集,包括神话、诗歌、音乐、舞蹈、曲艺等,通过乐器演奏、冬不拉弹唱、独奏、合唱、单人舞、双人舞、集体舞以及诗歌吟诵等形式表现进行表演。每套“阔恩尔”由几十乃至上百支曲目组成,有主曲与配曲之分。《六十二阔恩尔》主要靠民间口头传唱,缺乏文字记载,加之地域分散、交通不便,哈萨克族中如今能为大众讲解与演唱者已经不多,能系统演唱《六十二阔恩尔》的民间艺人更是凤毛麟角,许多优秀曲目正面临消亡。

哈萨克族卡拉角勒哈 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示 保护贵任单位:伊犁州文化艺术研究所 卡拉角勒哈是哈萨克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意为“黑色的走马”。马是哈萨克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和伙伴,而“黑走马”更是马中尤物,它形象剽悍雄壮,通体黑亮,走时步伐平稳有力,姿势优美,蹄声犹如铿锵的鼓点。骑上黑走马,犹如进入一种艺术境界,人在舞,马亦在舞。男性的动作模仿黑走马的走、跑、跳、跃等姿态,在全身一张一弛的律动中表现狙犷、剽悍和豪放的风格。女性的动作优美舒展、活泼含蓄,如显示姑娘美丽而自豪的“花儿赞”,窥视恋人的“羞窥”,前俯后仰的“展裙吊花等。男女的这些动作,都包含着特定的内容,与表演者的内心情感和幽默诙谐的面部表情融为一体,并根据舞者自身水平可以自由发挥,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和动作。

维君尔族民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伊犁维吾尔族民歌由大量传统民歌和新创作的民歌汇集而成一个民歌体系。伴随着伊犁维吾尔族人的历史而产生,有的歌曲已传唱200多年,至今保存完整。伊犁维吾尔族民歌几乎每首歌都有一个故事,取材广泛,它的内容表现了伊犁的维吾尔族人民的生活和历史,对自由的追求,对封建反动势力的控诉,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对劳动的热爱,对新中国美好生活的讴歌等等,都是伊犁维吾尔的取材内容,其中有些歌曲已成为某个历史时代和历史事件的见证,这些歌曲代代相传,久唱不衰,影响深远代表着伊犁维吾尔族文化中的精髓。

恰克恰克 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恰克恰克翻译成汉语为“笑话”,它源于维吾尔族人民的生活习俗,是维吾尔族民间口头的一种讽刺学形式,多在麦西莱甫、喜庆婚礼、朋友聚会、相互聊天、节庆假日等场合说趣。说趣者无须化妆,无须换演出服饰,出场方便,说趣时间不限,根据观众的要求可长可短。说趣内容涉及维吾尔生活的方方面面,大部分情况结合当时场合的具体情况,加上说趣者的机智即兴发挥而成。表演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是传统的“拉提帕”,汉语意为“幽默故事”,即说趣者一个人为观众讲述短小精悍的幽默故事另一种是说趣者之间的唇枪舌战,通过各种艺术手段达到“笑”的目的。它们语言简练,短小精悍,讽刺性强,耐人寻味,引人深思,有着极为广泛的群众基础

哈萨克族不拉艺术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示 保护责任单位:伊犁州文化艺术研究所) 冬不拉艺术是以哈萨克族最古老的民间乐器冬不拉为中心的古老乐种之一。冬不拉是一种弹拨乐器,是哈萨克族人民最喜爱的艺术形式,虽音量不大,但音色却很优美。演奏时以左手按弦,右手弹奏。既可以用于自弹自唱,也可以用于独奏或乐器合奏。因它轻便,易于携带,非常适合于草原上迁徙不定的生活,深受哈萨克族牧民的喜爱。千百年来,哈萨克人用冬不拉奎依(冬不拉乐曲)和冬不拉弹唱的方式记述着他们的历史、文化、生活、信仰等诸多方面,并以口传心授方式代代流传,冬不拉艺术成为哈萨克人在民族、文化、思想与精神方面的重要标志

维君尔族鼓吹乐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保护贵任单位:新疆艺术研究所) 维吾尔族鼓吹乐是新疆天山南北各维吾尔族聚居区广泛流传的一个民族器乐乐种。鼓吹乐乐队常由一支苏尔奈、三对音高不同的纳格拉(铁鼓)和一只冬巴克(大铁鼓)组成。三对纳格拉又按形制大小及所发出音高的不同分别称为头鼓、中鼓、尾鼓:头鼓在整个乐队中起着指挥的作用中鼓则在奏出基本节奏型的同时与头鼓轮流加花尾鼓主要担任基本节奏型的演奏冬巴克只击各种节奏重位上的低音。维吾尔族鼓吹乐常用于节日、婚礼等喜庆场合,也常见于民间经常举行的各种麦西热甫和朝拜圣裔麻扎的礼仪因其节奏鲜明,发声高亢,激越,擅长渲染喜庆气氛。

哈萨克族阿依特斯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保护任单位:伊州文化艺研究所 阿依特斯是哈萨克族曲艺的典型代表,是一种竞技式的对唱表演形式,是哈萨克族民间口述文学中内容最丰富、在群众中影响力最大的一个文学类型。 阿依特斯的唱词均为即兴创作,并不固定,因此对艺人即阿肯”的要求很高。

阿依特斯艺人必须具有敏捷的才思和渊博的知识,具有出口成章的才华,世事洞明,人情练达,能在瞬间对答如流,以理以才服人。它不仅仅是阿肯弹唱能力或单一的音乐才能的体现,而是一个综合性的技能。它是集阿肯弹唱的即兴创作能力、音乐天赋、雄辩能力、创作能力、表演能力等各种技艺于一身的非常复杂而先进的综合艺术。

哈萨克族服饰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保护贵任单位:伊州文化艺术研究所 哈萨克族的是以草原游牧文化为特征的民族,服装便于骑乘,其民族服装多用羊皮、狐狸皮、鹿皮、狼皮等制作,反映着山地草原民族的生活特点。

男子内穿套头式高领衬衣,青年人的衣领上多刺绣有彩色图案,套西式背心,外穿布面或毛皮大衣,腰束皮带,上系小刀,便于饮食,下身着便于骑马的大裆皮裤,戴的帽子分冬春、夏秋季两种。冬春季的帽子是用狐狸皮或羊羔皮做的尖顶四棱形帽;夏秋季的帽子是用羊羔毛制作的白毡帽。

哈萨克族女子的服饰,多姿多彩。她们喜用白、红、绿、淡蓝色的绸缎、花布、毛纺织品等为原料制作连衣裙,年轻姑娘和少妇一般穿袖上有绣花,下摆有多层荷叶边的连衣裙。

俄罗斯族巴扬艺式 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巴扬”是个外来词,来源于俄罗斯的一位名叫巴扬的演奏家,他当时因为演奏古老的手风琴而闻名。古手风琴经过无数次改良而成为我们今天所见到的这种键钮式自由低音手风琴,人们为了纪念他而将这种琴命名为“巴扬”。19世纪末,巴扬开始在俄罗斯受到普遍喜爱,而居住在伊宁市的俄罗斯族同胞,也把俄罗斯的巴扬艺术带到了伊宁市。

巴扬是属于手风琴这个大家族的,只是传统手风琴称它为键盘式手风琴,而巴扬则是键钮式手风琴。巴扬的键盘都是由一粒粒纽扣组成的,排列是蛇行排列。这样的排列使得巴扬产生了传统键盘手风琴无法比拟的宽音域

满族颁金节 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颁金”是满语,“颁金节”满语为“Banjin Sainggi”,意为“出生、诞生的节日”。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自登汗位,号称大金,1625年建都沈阳,称盛京。1635年农历十月十三日,继承汗位的皇太极颁布诏令废除女真(又译为诸申)的旧称,改女真族名为“满洲”(Manju Uksura),以命名新的族名来显示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的产生。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满族的政治地位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满族人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民族认同感得到增强。自此,每年的农历十月十三日,满族人民将这一天作为本民族的传统节日,举行隆重的节庆活动纷纷聚集在一起,载歌载舞举行本民族传统节日一颁金节纪念活动。

哈萨克民间图案文化 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保护责任单位:伊犁州文化艺术研究所) 哈萨克族民间图案文化具有原生态艺术的文化价值,记录着哈萨克族的历史发展与文化传承,不同于中原地区农业文明下的祥和、富贵的花草图案,也不同于新疆维吾尔族细密、丰繁的图案特点。哈萨克人运用生活中长期积累的经验,发挥认识与创造形式美的能力,由简单到复杂、由粗糙到精细、由模仿到创造,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图案艺术。其中基本的装饰形有旋涡纹、花草纹、直线纹、几何纹(三角形、方形、菱形)等。大量的曲线运用不仅体现出哈萨克先民对自然的观察感悟和对自然的生生不息的表达,并作为植物纹样的形式加以描绘,同时也表现出他们对流动、自由的精神追求。

维吾尔 第四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保护责任单位:伊犁州歌舞话剧团) 维吾尔剧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汉唐时期,新疆的歌舞百戏就已经非常发达。大约为8—9世纪时的古回鹘文手抄本《弥勒会见记》被认为是当时戏剧演出的底本。成书于1069至1070的《福乐智慧》就被认为是哲学性非常浓厚的诗剧,为维吾尔族戏剧语言艺术起到了重大的影响。维吾尔剧是一种以维吾尔族语言演出的、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地方戏曲剧种。其艺术形式以民族音乐、歌舞为主,兼容有诗歌、宾白等表演艺术;音乐曲调大多采用维吾尔族传统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和民间歌曲、乐曲,借鉴了维吾尔民间文艺娱乐形式“麦西莱甫”及我国兄弟民族歌舞戏剧的表演形式。维吾尔剧的剧目大多由维吾尔族和中亚地区的民间传说故事和叙事长诗所改编。维吾尔剧的表演动作没有程式,在维吾尔族人日常生活的动作基础上提炼、美化而成,表演的最大特点是在剧情的发展中不时地加进维吾尔族民间舞蹈,形成了载歌载舞的风格,其舞台美术崇尚写实。

乌孜别克族婚俗 第三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婚礼,伴随着这一重大的人生仪礼,便出现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婚俗文化。乌孜别克族的婚姻第一步先是说亲,乌孜别克族的婚姻第二步是定亲,乌孜别克族的婚姻第三步是展示彩礼的“琼恰依”,最后就是隆重热烈的婚礼。乌孜别克族的婚礼十分隆重而热烈,婚庆礼仪是最隆重的。乌孜别克族婚礼一般要连续进行四天。乌孜别克族在举行婚礼时,要多次演唱婚礼歌曲《乌帕尔》和《亚里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