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高学生读《盐渎》杂志(二)
(2024-11-20 17:23:22)察高学生读《盐渎》杂志(二)
11月9日,《察高学生读<盐渎>杂志》公众号文章一经发表,就激起社会各界的热烈反响,文章和学生照片还被题为《<盐渎>杂志在新疆》的文章引用转载到“今日头条”上。《盐渎》杂志编辑表示,多选点学生的文章给他们选择,多拍点学生照片,他们准备在杂志第四期封三上用。
我将这个好消息告诉给我的学生,他们都非常开心,还跟我说:“老师,开上美颜,把我们拍得美美的。”可惜,我手机上没下载美颜工具,我说:“那你们自己拍吧,选你们认为好的角度给我。”于是,课后我在班上抽学生背书,他们就站在地图前拿着杂志互拍。今天,我又编辑了部分学生的读后感,现附录如下:
阅读《盐渎》杂志有感
高二(1)班 恰德曼
今天晚自习我领到了语文奖励——《盐渎》杂志。刚接过杂志,我翻开看了几眼。一眼看过去,就知道这本书不一般。一个字一个字看可以懂,连在一起就不懂它的含义了。也许它的含义深远,我的功底浅,不太懂吧。但是不怕,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用心,没什么是办不到的。我的一节课全花在了这本杂志上。
先简单读过一遍,看看标题、首段、尾段、分标题都在讲什么内容。我发现这本书大多写物、写景、写人,但每篇都离不开一个词,那就是“家乡”。表面上写的是儿时旧事、经历的趣事和赞扬、怀念的人,最终也还是没有脱离家乡。
第二遍,我更加认真细致地通读全文全书。这就很考验我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了。只是不知道为什么,可能与这些文章产生共鸣的缘故,我也回想起了一些我儿时美好的记忆,还有我出生和成长的这片土地。我有时会想家乡以外是怎样的天地,特别想要感受外面的世界,还幻想外面世界的精彩。但有人说,人总是要回到故乡的。当看到这本书时,我不禁想起自己生活的这片热土是多么的美丽。不管我以后去看无数的风景,向往美好的天地,这里依然是我心中最美的地方。
家乡让人难忘,叫人怀念,除了景的宁静、美好,还有美丽的人们。这里的人们慈祥、热情、好客、积极乐观、能歌善舞。在各种婚礼现场载歌载舞的人们,在大草原上肆意骑马奔驰的人们,在人与人之间交流中不忘牵挂的人们,都是我家乡随处可见的人们啊!这里有广阔的大草原、有宽广蔚蓝的天、有奔流不息的河流。也许是这些景让我们的心豁然开朗,性格桀骜不驯,还热情乐观。我喜爱这里的热闹。
这本《盐渎》杂志是各地交流的桥梁,是我们了解别人家乡趣事的窗口。感谢它让我意识到了自己忽略了家乡的美。我会在家乡好好努力,将这里发展成繁荣昌盛的地方,展现我家乡的美丽风景。
我读《盐渎》杂志
高二(1)班 菲热扎提
这本杂志登载了我们语文老师的援疆日记,即在我们学校(察高)的一次奇遇的经历和她人生中走过的路程。也许这个过程对她而言是很苦的,也是愉快的,无论结果是好的还是坏的,她走完了这一切,并有了一定的收获和不同的体验。
在这迅速发展的现代生活中,也许我们中有人再平凡也能在生活中找到活着的意义,也许又有人活得再纸醉金迷、衣食无忧也可能过得毫无意义。就像《生活大爆炸》中说的,“不是每个人都能功成名就,我们中有些人注定要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寻找生命的意义。”所以,人要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来这人间的意义。语文老师,她在生活中善于发现和探索那些生命中角落里的东西,对她而言,这可能会成为一束特殊的光,带给她不可磨灭的记忆。
这本杂志的内容很多,例如有援疆过程,有在支教的班级与她的奇妙相遇,也有着一些人自身的经历、生活的点滴等等。对我最有影响的是,她所教班级中学生所写的一篇篇文章。他们以自己的写作方式描绘了自己家乡优美的风景,并赞许着家乡的美好。看似是毫无意义的叙述,但在我看来,这些文字仿佛注入了生命一般,表达着他们的所见所感所悟,并拥有了书写的意义。
语文老师书写“援疆日记”的过程,时间很漫长,但心里有信念,脚下有路程,那么这过程就会显得微妙而愉悦。这将会成为她一生中所感悟的一段奇妙又可贵的历程。愿我的人生也能拥有如此珍贵的经历。
我读《盐渎》杂志
高二(1)班 吴奕菲
读了作家王晓敬的散文《我的外公》后我感触颇深。
文章开篇提到“打开记忆的阀门”,有太多事涌出脑海,但是他永远不会忘记的,是外公的慈祥与对他思念。文章中的外公是一生充满护持、与人为善、对子女也疼爱有加的人。但他的婚姻却充满无奈。
回到作者5岁那年,文中是充满了对外公外婆的回忆。面对外婆的急躁和呵斥,外公总是不言不语。在我看来,外公是个积极向上、性格内敛、稳重踏实的人。他说,他的外公是个勤奋努力、有长远想法的人,靠着自己的能力得到一套住房,甚至后来为家里挣了4套房子。小时候的作者,读不懂外公,但他记得外公带他上天桥去看火车和塞给他山楂丸。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完全就是一位外公对自己的孙子的疼爱,几句话构成一幅美好的有温度的画面。如果这发生在我身上,我想这会是我童年里非常美好且幸福的回忆。
整个文章,我感受最大的,无疑是文中外婆对外公的斥责,而外公总是不闻不问,不言不语,总是波澜不惊,从容不迫。但读到后面,文中的三个舅舅也都各自成家,外公退休后,外公外婆分居,还签订了分家协议。母亲照顾外婆,三个舅舅照顾外公。后来在作者10岁的春节里,团圆饭没有外公的身影。但是外婆会让舅舅捎些食物回去给外公。以当时作者的年龄和心智,或许还不知道外婆心里到底是不是有着外公。换做我,我想我也不太清楚。千人千面,每个人,每个不同阶段的、不同年龄的人,不同处境的人想法都会不一样。我思考了一会儿,也不确定外婆心里是否还有着外公。或许有,因为思念了,所以才……或许没有,仅仅只是习惯了捎东西给外公。
直到我读到作者梦见外公后惊醒地哭,我能从中感觉到他对外公的思念。而在第二天,他就见到了那心心念念的外公。但是作者除了欣喜以外,还有一种微妙的情感,或许是许久不见,或许是一时没反应过来,直到母亲戳了他,他才小声地小心翼翼地叫了声:“外公。”而接下来的情景,居然和他梦到的一样。我想这是一种跨时空的心灵感应吧,是跨越时空的思念。
当我以为故事会有一个美好的结局时,接下来的内容让我沉默了。后来的外公,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吃的也一天不如一天。那一段形容他生命最后日子的句子,我不敢直视。几个字、几个词、几句话组合起来,让我心疼不已。直到我读到,“外公去世了,是活活饿死的。那年,他77岁”,我无法再继续读下去。放下书,发了会儿呆。至于我会想什么,我自己都记不太清。想了很多,但又感觉什么都没想。唯一让我记得的是,直到最后一刻,都没有人去看看他,管管他。在这个太平时代,会在什么样的情景下,一个人会被活活得饿死呢?
文章结尾,是作者脑海里的两个片段:
一是饥荒年代,三个男孩接过父亲的馒头,大口地吃,而父亲则欣慰地笑。
二是一位老父亲饥寒交迫地躺着,他在等待,一直在等,等食物,等水,等人……直到最后,再也等不下去了。
在我看来,这是多么讽刺、多么寒心啊。虽然这是描述了外公的晚年生活,但是我好像看到了一场三代人宿命的故事。
前一篇:龙年“接龙”,传成语千年智慧
后一篇:察高学生读《盐渎》杂志(三)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