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孜尔石窟与天山神秘大峡谷
(2024-10-17 21:57:10)
标签:
旅游 |
克孜尔石窟与天山神秘大峡谷
2024年10月14日
我去库车还是因为想要看克孜尔石窟和天山大峡谷,这两个景点名气都比较大。我在吐鲁番看过柏孜克里克千佛洞,觉得不过瘾,再加上我是喜好历史人文的人,所以到新疆怎能不去一下这个有鸠摩罗什在的石窟呢?鸠摩罗什的雕像附在石窟前,很有号召力呢。我报了一个团,团里的另外几名伙伴都是仰慕鸠摩罗什老师大名而往的。
在美国西部旅行时,去过羚羊大峡谷,当地印第安导游指导我用手机拍出特别漂亮,色彩极丰富的峡谷旋风纹理图。我就想着,在新疆喀斯特地貌上也找出像羚羊大峡谷那样的美景。大峡谷的纹理伴着光线也挺美的,但我就是找不到当是印第安人教我的拍照技巧了,那样惊艳的美图必须是景物、光线和照相设备的完美结合才行。
去克孜尔石窟的路上,我们还经过了独库公路终点——零公里打了个卡。
克孜尔千佛洞,又被称为克孜尔石窟或赫色尔石窟,坐落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的拜城县克孜尔乡的明屋达格山。
克孜尔石窟是中国历史上开凿最早、地理位置最西的大型石窟群,大约开凿于公元3世纪,在公元8、9世纪逐渐停建,延续时间之长在世界各国也是绝无仅有。它比敦煌莫高窟还要早260年,被誉为“艺术宝库”,共有236个石窟,其中保存壁画的洞窟80多个,壁画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
克孜尔石窟遗存包括佛教洞窟及窟前建筑遗迹。佛教洞窟开凿于天山南麓渭干河谷明屋塔格山的山麓或峭壁上,南北走向的苏格特沟将山体分割成东西两个部分,使洞窟自然形成谷西、谷内、谷东、后山四个区域。洞窟总体东西向绵延1.7公里、在崖壁上分层错落分布。现存壁画近10000平方米、少量造像及残迹、多处窟前建构筑物遗迹。
洞窟形制有中心柱窟、大像窟、方形窟、僧房窟、龛窟、异形窟和多种洞窟组合形式。洞窟形制以中心柱式的“ 龟兹型窟” 最具代表, 壁画内容以佛本生、因缘故事等小乘佛教题材为主。石窟外崖壁上保存了多处柱洞、凿痕,为窟前木构建筑遗迹104。窟内发现了多种文字题记和文书(有婆罗迷文、汉文、突厥文、回鹘文、察合台文等古文字),以及来自丝路沿线不同地区文献、钱币、织物、玻璃制品、金属制品、颜料、佛经、木雕、唐时陶祖等多种文物。
根据相关艺术测定克孜尔石窟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先是其初创期,大约为公元3世纪末到4世纪中叶,存在壁画的有效洞窟118、92、77、47、48、117窟,多为方形窟。后期有大像窟(47窟是最大的),指中心礼拜窟特别高大的石窟,这类石窟的前室都凿出露天大佛像,为仿巴米扬大佛像窟的式样开凿而成,此窟分为前后室,左右两壁各凿出的五排方孔,应为木窟檐的痕迹,从正前壁残存的大圆孔石台的大立佛像站立的情况来看,这里曾有一个高16米左右的大立佛,这在龟兹地区可算是最大最高的佛像了,后室,大约原台上塑有的涅槃佛,只是可惜被毁坏了。用简单的粗线条勾勒出轮廓,再在残廊内大笔涂抹,此壁画风格可用“用笔粗犷,色彩明快,人物简单古朴而又不失神彩”来形容,单从画风上大家也可以看出它的建造是比较早的,此窟作用一般是用来观佛礼佛的。还有禅定及天宫伎乐图等,以佛传故事为主,反映小乘佛教思想为主,犍陀螺艺术风格较为明显。
然后是发展期,大约公元4世纪中叶到5世纪末,主要有38、76、83、84、114、13、32、171、172窟,此时就出现了以中心柱窟为中心的洞窟组合,包括僧房、讲经堂、礼拜寺等,形成寺院形态,此时画风为晕染法,菱形格构图,以本生故事和因缘故事内容为主,大家请看这38窟内的菱格画就是画的摩词萨王子舍身饲虎的一个本生故事。佛本生故事是讲解迦加牟尼生前许多修行成佛的故事,根据“轮回转生”理论而形成的,本生故事是最精彩的一个场面的体现,而不是取卷轴连环画的构图形成,且绘画于中心柱的主窟室的菱格之中。
再往后到了公元6-7世纪,为其繁盛期,造像普遍采用金粉或金箔敷贴。在此方形窟中因缘画较为突出,建筑上以大型中心柱居多。因缘故事就是记释迦加牟尼成佛后,云游四方,传播佛法,常以因缘故事喻人,就产生了因缘故事,传播因果轮回之说。第8窟的菱格因缘图,上画的是猴子奉蜜于佛,佛云有虫,猴去虫又奉之,又曰太浓,猴就加泉水以稀之,再奉,佛和众弟子饮了,猴很开心,一高兴跌入水坑淹死了,因前身奉过佛,来生生于富贵人家做了富人,此类因缘故事在石窟中有100多种上千幅,但内容较难识辨,其种类数量却属国内罕见。
最后是衰落期,克孜尔千佛洞衰落于8-9世纪,存在壁画有129、197、135、227、180、229窟,它的衰落可从一些石窟中游人任意在壁上刻划题记等可以看出来,如果僧徒在此修行拜佛,游人是不敢在此胡做非为的,只有废弃了游人才会如此;以及47、107、117窟开在较早但原画被覆盖重画。克孜尔石窟的衰落与战争有关,据克孜尔石窟佛塔下一个断为两截的唐开元三年(715年)纪功碑可知,公元8世纪初,此地曾为大破吐鲁番的一个战场。在克孜尔石窟93窟中刻的一幅攻战图可以看出,此图下部还刻有“来俊俊”三字可能为人名,大约为当时士兵对战事的描述。
克孜尔石窟是3 - 9世纪开凿于天山南麓古龟兹地区的佛教石窟寺,是西域地区现存最早、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洞窟类型最齐备、影响广泛的佛教石窟寺遗存。它既是龟兹石窟的代表,也是佛教石窟寺从印度北传中国后,地域位置最西的一处石窟群,受到了印度、中亚乃至中原北方佛教艺术的多重影响,既可称作西域地区佛教石窟寺的典范,又是印度与中原北方石窟的媒介。它以独特的洞窟形制和壁画风格,明显揭示出佛教经西域地区由西向东的传播轨迹,以及在传播过程中所形成的本土化过程、即龟兹风格,成为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佛教遗迹之一。
第32窟,开凿年代:约为公元5世纪,中心柱窟,主室内券顶菱格因缘故事保存较好,主要有“小儿散花供养佛、提婆达多砸佛、佛渡恶牛”等。
第34窟(德语名称:思惟日禅窟),开凿年代:约为公元5世纪,原力僧房窟,约公元7世纪改建为中心柱窟,主室券顶菱格因缘和本生故事保存较为完好;券顶中脊天相图中的“月中兔”反映了古代龟兹文化与印度文化的交流融合。
第27窟(德语名称:多龛窟)开凿年代:约为公元5世纪,原为方形窟、约公元7世纪改建为中心柱窟,该窟的改建曾受到汉地佛教因素的影响,改建后正壁佛龛与后甬道相通,主室为平棋顶,四壁密布佛龛。
第8窟(德语名称:十六佩剑者窟)开凿年代:约为公元7世纪,该窟为中心柱窟,前室已塌毁,主室和后室遗存较为完整,主室券顶绘以精美的菱格故事画,色彩绚丽,构图跌峦起伏,每个菱格描绘一个佛教故事,为龟兹壁画艺术之独创。主室入口上方“说法图”中所表现的飞天形象,雍容华贵,凸显了本土艺术特色。左右甬道两侧残壁原绘十六身精美的龟法(佩剑武士)供养人,20世纪初被德国探险队剥走,现存德国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
第10窟,开凿年代:约为公元5世纪,该窟为僧房窟,由侧甬道和活室组成,是供僧人禅修和起居的场所,居室内尚残存壁炉和土炕等生活设施,居室正壁留有我国朝鲜族画家韩乐然先生1946年在克孜尔石窟考察工作期间呼吁“保护石窟壁画”的亲笔题刻。
第17窟(德语名菩萨天井窟)开凿年代:约为公元6世纪,中心柱窟、主室券顶满绘菱格本生故事,题材和种类有40余种,可识到的本生故事有:摩河萨埵舍身饲虎、须大拏乐善好施、睒子至孝奉双亲、白象王忍痛拔牙、须陀素弥王诚而有信、猴王智斗水妖、驳足罗刹王本生、萨薄燃臂引路、慕魄太子不言被埋、熊救樵人被害、修楼婆王闻法舍妻儿、墨提婆梨忍辱截肢、大光明王始发道心、设头罗键宁舍身施饥民、快目王施眼、慈力王施血、一切施王施身、猕猴王舍身救众猴、狮王舍身不失信、阿兰伽蓝苦修等;主室前壁上方绘弥勒兜率天说法;甬道侧壁的立佛身上绘出“六道”,或为卢舍那佛在龟兹造像中最初的雏形。主室券顶中脊绘天相图,依次为日天、立佛、风神、立佛、月天。
第38窟,公元4世纪,为中心柱窟,主室顶部为纵券顶,正壁中央留一拱券顶龛,龛内原有一幕泥塑彩绘坐佛像,现已毁无存。室外上方半圆端面布满按菱格排布的小孔,原斜插木棍,用以固定浮塑彩绘的菱形山峦。券顶中脊绘天相图,两侧券腹绘本生与因缘交替的菱格故事画。其中有多处壁画被外国探险队盗取,留下斑斑凿痕。主室左、右侧壁各绘三铺说法图、其上方保存两幅画面较为完整、内容丰富的天宫伎乐图。每幅天宫伎乐图,长3.6米,高0.56米,分别由七组画连续组成,每组绘2身伎乐天人,共28身,天宫伎乐壁画中的乐舞形象反映出盛名于世的龟兹乐的一些情貌,出现的乐器有横笛、阮咸、箜篌、铜钹、排箫、羯鼓等。“音乐家合唱窟”也因而得名。
鸠摩罗什(343-413),东晋十六国时期后秦高僧,中国汉传佛教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又译鸠摩罗什婆、鸠摩罗耆婆,略作罗什。意译童寿。
罗什父鸠摩罗炎出身天竺望族,后至龟兹,生罗什。罗什7岁随母出家,初学小乘,后到罽宾、沙勒,遇到莎车国大乘名僧,改学大乘。博读大小乘经论,名闻西域诸国,在汉地也有传闻。前秦建元十八年(382)苻坚遣吕光攻伐焉耆,继灭龟兹,将罗什劫至凉州。三年后姚苌杀苻坚,灭前秦,吕光割据凉州,罗什随吕光滞留凉州达十六、七年。后秦弘始三年(401)姚兴攻伐后凉,亲迎罗什入长安,以国师礼待,并在长安组织了规模宏大的译场,请罗什主持译经事业。之后十余年间,罗什悉心从事译经和说法。
罗什与弟子在弘始三年至十一年期间,译出《大品般若经》《妙法莲华经》《维摩诘经》《阿弥陀经》《金刚经》等经和《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成实论》等论,系统地介绍龙树中观学派的学说。译经总数说法不一,据《出三藏记集》,为三十五部二百九十四卷;《开元释教录》作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罗什译经文义圆通、内容信实、字句流畅,在中国译经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
罗什的弟子众多,其中有道生、僧肇、僧睿、道恒、昙影、慧观、慧严、道融、僧契、僧迁、法钦、昙无成、僧导、僧业、僧嵩等,后世有什门四圣、八俊、十哲之称。
库车大峡谷,又名天山神秘大峡谷、天山大峡谷、库车大峡谷国家地质公园,距离库车县城约70公里,是天山支脉克孜利亚山中的一条峡谷。景区呈南北弧形走向,开口处稍弯向东南,末端微向东北弯曲,由主谷和七条支谷组成,全长5000多米,区内融神、奇、险、雄、古、幽为一体,曲径通幽,别有洞天,山体千姿百态,峰峦直插云天,沟中有沟,谷中有谷。公园内地层较齐全,有众多奇特而惊艳的地质遗迹景观。
天山库车大峡谷,属塔里木河支流的库车河河谷,当地的维吾尔族人称之为“克孜利亚”,意为“红色的山崖”,整个库车大峡谷皆由红色砂岩、砂砾岩构成,在天山强烈上升的过程中,这些红色岩层发生了各式各样的褶皱弯曲,加上水流侵蚀和风蚀,造成峡谷内奇峰异石,嶙峋百态。虽为内陆干旱地区,但峡谷内却常年有汩汩清泉,而每当朝夕之际,风起之时,峡谷中或有雾气升腾,或有谷鸣之声,加上光影变幻,其神秘诡异不可言状。峡谷今已定名的景点有神犬守谷、通天洞、旋天古堡、玉女泉等42处,其距谷口1.4公里处高约35米的崖壁上有一处唐代石窟,窟内南、北、西壁上有残存壁画和汉文字。
通天洞,于百米悬崖之上,洞中有洞,直冲云霄。相传唐朝时有12名中原汉僧到西域传经,一路翻山越岭、穿越大漠。历经艰辛来到龟兹,在寻找佛缘圣山时进入大峡谷,进入通天洞。从此,化羽成仙升入天界。
天山大峡谷谷侧奇峰嶙峋,争相崛起,峰峦叠嶂,劈地摩天,崖奇石峭,磅礴神奇,神洞秘窟,各蕴其意。谷内蜿蜒曲折,峰回路转;步步有景,举目成趣;泉水叮咚,鸟叫蝉鸣,寒暑不浸,游人称绝。整个峡谷犹如一条尾震天山头,口饮库河流(开口于库车河),曲身九十九的巨龙劈山而卧,呼风唤雨,神秘莫测。更令人称奇的是。距谷口1400米深处,高约35米的崖壁上,有一始建于盛唐时期,壁画丹青的千佛洞遗址,就文字记载和绘画艺术而言,在古西域地区至今已发现的300多座佛教石窟中绝无仅有,实属罕见。尤以谷口处的三座山体(乃头山、丽人山、佛面山)最为壮观。特别在夕阳斜射,朝霞映山,极目远眺,色艳红天,大有不是火焰山,胜似火焰山之奇感。
秘洞秘窟隐千佛。1999年秋,当地一维吾尔族青年毛吐地,在上山采草药时无意间摸进大峡谷,当他登上洞窟右侧的半山腰时,突然雷鸣电闪,骤降大雨,在他进退两难之际,有幸发现左侧不远处的峰崖上有一洞窟。为暂避阵雨,他小心翼翼地向洞口靠近,出乎意料的是,当他钻进洞内环视四壁,竟发现这是一个从未听闻过的千佛洞。当时,洞口堆积了不少泥土,显然是被封闭了多年。由于此地属库车县阿艾乡所辖,故今命名为阿艾石窟。这一千佛洞的发现,拉开了神秘大峡谷拥抱游客的序幕。
阿艾石窟,是唐代留存的佛窟圣地,石窟内的壁画和教煌莫高窟的壁画相媲美;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收羊人吐地·阿孜在此采药无意中发现佛手,封存于一千余年的阿艾石窟才重现天目。昔日的佛教徒,在这峰谷交错的荒境开一方净土,洞窟里的极乐世界是他们一生的藏蓄。石窟现存壁画精美。色彩鲜艳,绚丽,人物形象端庄华贵。石窟正壁“西方净土变”保存完好,中央主题造像为阿弥陀佛,两侧为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和众多供养普萨。左右两壁则绘:文殊普萨、药师佛、卢舍那佛等。更为珍贵的是在众多佛菩萨造像的旁边还保留着清晰完整的榜题,书写着众多供养人的姓氏,如:杨崖口、申令光、寇挺俊、寇俊男、李光辉及杨、赵、宋、彭等中原姓氏,在古西域地区众多石窟中绝无仅有、实属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