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颀:听一阙除夕的感伤歌谣
(2024-10-14 22:18:57)
标签:
文化 |
李颀:听一阙除夕的感伤歌谣
2024年10月7日
因为李颀没有准确的出生时间,所以很难定准哪一年,或他人生的哪一个节点,我无法像写其他诗人那样加上副标题“——记公元某某年的李颀”。但我还是希望通过搜寻资料,尽量还原出他的某些生活侧面。
李颀,东川(今四川省三台县)人,寄籍颍阳(今河南省许昌一带)。开元二十三年(735年)中进士,这是他的履历里唯一有准确时间点的事件。公元735年,张九龄任宰相,唐朝政治还算清明,但这一年口蜜腹剑的李林甫也开始登相位,之后便是他在朝中独揽大权,祸乱专权长达19年。有些史料认为,李颀生于690年前后,卒于751年前后,这样算他考中进士那年约46岁。大龄登第,而且只是任新乡县尉,并且迟迟不见擢升,李颀的人生的确挺失意的。所幸他并不固着于功名,不久就辞官归隐了。
李颀在政治上不得意,归隐田园之后,就过起了寄居山林,“慕神仙,服饵丹砂”的求仙问道的生活。他在道家的玄妙世界中寻求精神上的安慰,他的玄理诗、山水田园诗中便反映了一种超尘拔俗的生活意趣,且时有特殊的生活体悟和玄解妙语。殷璠称其诗是“杂歌咸善,玄理最长”(《河岳英灵集》)。
李颀性格疏放超脱、厌薄世俗,后长期隐居嵩山、少室山一带的“东川别业”,有时来往于洛阳、长安之间。他与王昌龄、高适、王维等著名诗人皆有来往,诗名颇高。李颀有成就的诗歌要推边塞诗、注重刻画人物形象的赠别诗和描写音乐的诗篇。他的边塞诗善于通过将士的壮举,突出他们以身许国的豪情,基调奔放豪迈、慷慨激昂。赠别诗则生动地塑造人物形象,刻画友人的精神面貌,这在唐诗中是较突出的。他描写音乐的诗篇想象十分丰富,用比喻、通感等多种修辞手法来描摹音乐的曲折变化,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留存于世的共有三首描写音乐的诗,一首写琴(《琴歌》),一首写胡笳(《听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还有一首写觱篥(《听安万善吹觱篥歌》)。我们来欣赏最后一首,通过这首觱篥歌撕开大唐时空的一道口子,窥探李颀以及他所生活的时代。
标题《听安万善吹觱篥歌》里“听”这个动作的施动者当然是李颀,他应当是置身第一现场,亲耳听闻,而不是传闻,所以下面的每一句听闻感受都直接来源于诗人,是诗人身临现场的亲身亲感亲体验。“安万善”,一个具体的人名,一位乐师,在坊间应该不是籍籍无名之辈,从诗文“凉州胡人为我吹”可知是一位少数民族音乐家。也就是说,诗人听的每一声曲调皆来自这位胡人音乐家的演奏。“觱篥”,诗文开首就交代了“南山截竹为觱篥,此乐本自龟兹出”,这是由龟兹(今库车县一带)传入的一种管乐器,但产自南山。这个标题暗含了一个物阜民丰的大唐背景,正因为大唐盛世,国力强盛,领土辽阔,内外安定,所以才有民族大融合和大团结的这种和睦景象,而且这也促进了物质、文化、艺术的交流发展和高度繁荣。
“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觱篥”这种管制乐器来自龟兹,经过边地少数民族和汉族人民的革新,乐调变得更加奇异美妙。而当天演奏的乐师安万善是凉州胡人,凉州在今甘肃省武威县。“龟兹”“汉地”“凉州”横跨三个区域,小小“觱篥”也反映了我国唐代各族人民文化交流的稠密和繁盛。估计长安、洛阳这些大都市的欢宴场所都充斥着胡乐歌舞,到处有异域风情的艺术。
“旁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诗人听到安万善吹响觱篥,先通感身边人的反应来侧面表现音乐效果。乐声响起,诗人身旁的听众发出深深的叹息,一些远离家乡的人还触动乡思之情掉下泪来。一来说明乐曲美妙动听,有很强的感染力,人们都被深深打动了;二来反映这首觱篥歌比较伤感,是一支忧伤的曲子;三也隐意大都会客居的人比较多,包括诗人在内都是异乡客。国家安定繁荣,人们或经商,或求学,或游宦,或交游,整个社会处于一种流通交融、充满活力的状态。
“世人解听不解赏,长飙风中自来往”,这是一个过渡句。一般人只能泛泛地听听,而不懂得欣赏乐声的美妙。觱篥乐声犹如暴风卷来,但因无真正的欣赏者,所以徒自在风中悠然往还。是不是现场真无一个知音呢?当然不是。当天吹曲的安万善幸而遇到了李颀,李颀便是当下唯一懂他的人。下面就自然过渡到李颀对乐声的解读。
“枯桑老柏寒飕飗,九雏鸣凤乱啾啾”,乐声一会儿像寒风吹拂枯桑、老柏。“寒”是体感,“飕飗”是对具体声音的模拟。诗人并不是笼统地将觱篥声描述为寒风吹树,而是具体到阔叶、落叶的枯桑和细叶、常绿的老柏,极细腻地从视、听、触等多个角度去描摹声音的变化。《汉乐府·陇西行》中称“凤凰鸣啾啾,一母将九雏”。凤凰是神鸟,九雏齐鸣,既神秘又细碎。觱篥乐声一会儿像寒风吹拂枯桑、老柏,凄寒飕飗;一会儿又像九雏齐鸣,细碎清越。
“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接下来乐声由轻微细碎,忽而变得像龙吟虎啸同时发作,铿锵有力,大气磅礴。紧张之后,乐声又转而如百道飞泉和秋天的各种声响交织在一起,组合成一首《秋之奏鸣曲》。觱篥声时而紧张,时而舒缓;时而高亢,时而轻柔;时而激昂澎湃,时而婉转低回。
“忽然更作《渔阳掺》,黄云萧条白日暗”,刚刚还是泉水汩汩、落叶缤纷,忽然乐声一沉,好似祢衡击的《渔阳掺槌》鼓曲。《后汉书·祢衡传》注引《文士传》有言:“衡击鼓作《渔阳掺槌》……鼓声甚悲。”突然,觱篥吹出了《渔阳掺槌》那样悲壮的乐声,使人感到天上的黄云为之萧条失色,白日也黯淡无光。在这种悲壮的乐声笼罩下,整个室内是灰暗的,人们沉浸在忧伤之中。这里通过通感,用色彩来形容听音乐人的感受。
“变调如闻《杨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音乐变幻瞬即,一忽儿沉郁,一忽儿热闹。突然音乐又变调为《杨柳枝》曲,恍如春日皇家上林苑中百花齐放、鲜艳夺目的情景。至此,乐音经历了寒风吹林、九雏凤鸣、龙吟虎啸、百泉秋声、《渔阳》沉郁和《杨柳》闹春的多重变幻。
“岁夜高堂列明烛,美酒一杯声一曲”,最后回到现实。原来这是除夕夜、守岁宴。“明烛”“高堂”,室内蜡烛灯火通明,但一滴滴垂泪,烛光燃完,一年也将尽了。韶光易逝,岁月蹉跎,纵然百感交集,又能奈何?“美酒一杯声一曲”,不如寄情于美酒音乐吧,幸而今夜还有安万善的妙曲相伴,幸而还有诗人这位解赏妙曲之人。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北宋晏殊《浣溪纱》),时光易逝,难以追挽。“岁夜”“明烛”“高堂”“美酒”“觱篥歌”,极残酷的岁月、极明艳的场景、极震撼的音乐、极迷惘的情愫全交融到一起,共同发酵出这一阙除夕的感伤歌谣。
【疆里人家】
一朝沐杏雨,一生念师恩
高一(9)班 李欣筱
都说师恩如春风化雨细细如绵,润物细无声,如夏日清风习习,卷丝丝凉意。可我却认为,师恩是秋雷轰响,震动乾坤,是冬雪飞扬,铺天盖地。
有人说,遇到一个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我想,我是幸运的,在每个求学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很好的老师。而在我的高中生涯里,最喜欢的就是何老师了。她呢,无论对谁都笑得特别特别灿烂,像个小太阳,永远那么明媚,那么可爱。
虽然我的故事才开始了一年多,但这短短的一年多却让我感受到前所未有过的亲切。依然记得加上何老师微信的第一句:“老师好!”“好,宝贝!”看吧,她总能给我一种温暖感。和老师故事的开始大概是高一上学期选我进合唱团。然后就迎来了我们第一次一起去比赛。无论结果怎样,何老师一直跟我们说:“宝贝们,都是最棒的!”再后来就到校园歌手大赛,我们都蛮紧张,但何老师很会提供情绪价值。她说:“宝贝,你唱的特别棒,不用紧张哦!”我很喜欢她,喜欢她很有安全感的拥抱,喜欢她明媚又开朗的笑容,喜欢她永远在我难过的时候给予的陪伴,鼓励我做自己。
遇良师如遇良友。在何老师身上,我深刻又真切地感受到了这句话。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道明媚而又耀眼,积极而又充满能量的阳光,那道光只打在你一个人身上,给予无限的动力和希望。每每觉得累了,我都会在何老师肩上靠一会儿,什么话都不用说,便觉得幸福了。幸福有很多种,在你身边就是一种。
青春本就短暂,我的青春因为有你变得热烈而张扬。希望我们一直一起走下去,亦师亦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