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转素材之那些高级的跨学科理论
(2024-10-13 18:20:08)
标签:
写作 |
玩转素材之那些高级的跨学科理论
(在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高级中学的作文公开课12)
2024年10月4日
师:好,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PPT: 【佳段欣赏】
1、盒子里的猫是死是活?依照量子力学解释,盒中之猫处于“既死又活”的叠加态,当你打开这个盒子,是你决定了猫的生死。其实这微妙地折射了我们的人生,你踏上征途,看见远方,才真实体会到自己当下的生活。远观是看不清楚的,猜想是极不准确的,那些 “大概率”会蒙蔽我们的双眼,从而虚幻了未来。我们所能,不过是经历此刻。
师:同学们一起来读这四个选段,读完之后告诉我,它们有什么共性。
生齐读。
师:好,同学们说一下,这四个例子里面有什么共同点?
生:薛定谔的猫
师:是一个关于量子理论的实验。没打开盒子前,猫或死,或生;但打开后就只有一个答案,要么是死的,要么是活的。“薛定谔的猫”被用来比喻生活的不确定性。那四则片段的不同点是什么?
生:作者观点不一样。
师:对,从每个片段的第二条划线处可以看出,作者的各自观点或者说他们的切入点是不一样的。最近我们一直在做素材积累的工作,上一讲是人物素材积累,那今天呢,讲一个作文黑科技,就是积累高级的跨学科理论。现在不是提倡多媒体、多学科融合么,那高级的跨学科理论在大家的作文里面出现,也会让你的作文生辉。
PPT:【作文黑科技】
适当掌握并正确运用跨学科理论素材,绝对可以让老师眼前一亮,更是让你的作文更上一层楼
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的原理
师:在具体分析之前,先简要解释一下什么是跨学科理论素材、它的范畴是什么。从字面上大家都能理解,跨学科理论素材即语文之外的科目的理论知识,我们常应用在作文中的主要就是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的原理。这些原理运用得恰当,让你的作文锦上添花,是写作的加分项。同学们平常刷屏或者看书看到这些理论,不妨记录下来,并在写作时正确运用它们。我们课堂上训练如何打开思路,如何把搜集的跨学科理论素材用到作文中去。刚才一个“薛定谔的猫”可以用到好多场合。所以,我们课上进行思维训练和素材运用的训练。来看第一个跨学科理论——羊群效应。
PPT:羊群效应
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远处有更好的草。因此,“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师:这张PPT诠释的只是这个效应的解释,下面请同学们打开思路,看看它可以用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哪些方面,或者你由羊群效应联想到最近看过的或刷到的一个什么新闻、什么事件。我想你们在课堂上更多地呈示自己思维的亮点。来,开小火车吧。
生1:我认为“羊群效应”可以应用到时尚潮流之中。
师:时尚潮流,比如说呢,举个例子。
生1:比如说,有一个很大的企业,它生产了一种款式的衣服,在市面上爆火,引起其他企业的跟风、仿制。可能那些跟风的企业材料用得不恰当,反噬到它们的销售,降低了衣服的利润。
师:嗯,好,请坐。其实关于时尚上跟风的例子特别多,时尚过一段时间会轮回。比如红和绿相搭是最丑、最土的,但是最近红配绿也成为了时尚,东北大花布。来,下一个。
生2:还适合于创新的主题。它让人有独立的思考与判断,不盲从。
师:唉,非常好。你是反向思考的,就是说我们对一件事物要正过来看看,反过来看看,从不同层层面上去剖析。你看,大家都盲从,我偏不盲从,我不跟着大众潮流。大家跟着一个箭头走,那我就反向走。比如说,国庆节要到了,喀纳斯、阿勒泰会很火,那我不去挤,我去一些小众高级的景点。最近,我就刷到伊犁文旅推荐了一组小众高级的本地景点供人们参考。
生3:适合于独立思考的主题。
师:解释一下呢。
生3:就是让我们保持清醒,坚持自我。
师:那就是要有质疑精神,不是老师说的或者权威说的就是正确的,或不是资料上印的一定就都对。
生:挑战权威。
生4:我觉得,可以用在管理和领导方面。因为“羊群效应”是在一头羊带领下产生的效应,而这一头羊是领头羊。在有些事情上,我们可以借用这个效应,采取先发制人的做法。
师:非常好,你适合做领导。大家看,他又是一个思路,对不对?我们都看到它的反面,看到弊端,然而我们这位同学觉得,可以利用啊。找对那个头羊,比如班级管理,找对班干人选,这个班级管理就顺了。在管理的时候利用“羊群效应”,因为“羊群效应”是人性的体现,利用人的本性特点,那就特别好管理了。非常好,太厉害了,你!来,下一个。
生5:我跟前面同学想的一样。
师:你来表达一下。
生5:我们要敢于质疑……
生:要有自己的独立思维,不能盲从。
师:你相当于把前面一部分同学的观点总结了一下。在我们写作的时候,有些东西是相关性的。虽然相似或相关,但你写出来的一篇完整的文章跟其他人的不一样,也许你写着写着就有了自己不同的想法或不同的事例,或形成不同的分支。所以可以在别人说过的基础上,有自己的新见;在叠加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包括刚才说的时尚,时尚元素在不断重复,那怎么创新?想出新点子已不太容易了,那就在原来的基础上稍微改那么一丢丢,就又是一个新的时尚。有些服装款式,尤其男士衬衫,就那么几样基本款,但如果在纽扣上稍微改一丢丢,甚至还看到把纽扣扣错位,稍微改一下,那又是一个新的潮流。所以,大胆表达,不要说这个是别人说过的。好,来,我们看下面“墨菲定律”。
PPT: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是一种心理学效应,由爱德华·墨菲提出。其原句的意思是:如果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种选择方式将导致灾难,则必定有人会做出这种选择。墨菲定律的根本内容是: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近半个世纪以来,墨菲定律曾搅得人们心神不宁。因为它好像告诉我们,不论我们解决问题的手段多高明,事故仍旧会照常发生。但墨菲定律是在向我们传输负面情绪吗?答案是否定的。犯错误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没有人可以永远避免犯错误。我们不必为此感到消极。
师:这个稍微难一点,要比刚才羊群效应思考得深入点。
生6:可以用于工程和科技。在设计和制造产品的时候,可以用“墨菲定律”提醒工程师考虑各种各样的潜在的故障或者是失败点,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师:也就是纠错。你说适用于科技工程,其实我觉得生活中处处体现“墨菲定律”。比如说,你们手头上有个错题本。生活中难免犯错,只是要提醒自己尽量少犯错。有存错意识,反而会减少出错或避免错误。好,非常好。来,下一个。
生7:我觉得,可以用在细节决定成败、做好充分准备去迎接挑战等方面。就比如说,我们可能在考试前复习的时候觉得有些知识点很细小,就不怎么关注它,但考试中却恰恰出现了这道题。其中就体现了“墨菲定律”,在生活中不管是大的事情,还是小的事情,我们都应该抓住细节,不要抱有侥幸心理,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成功的机率。
师:很好啊,概括成一句话,叫不要抱有侥幸心理,因为有“墨菲定律”在那边。所以,百密还有一疏呢,不妨多多准备。非常好,请坐,下一个。
生8:不是有一句话叫“失败是成功之母”,我们要习惯于失败,要勇于接受失败,并在失败中不断地汲取经验,不被失败打倒。
师:我觉得你出发点非常好,因为我们前面都是避免失败,你却说失败也可以接受,坦然面对,因为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会面临失败。即便是天之骄子的一群人,看似一路坦途地考上了北大、清华,他们也会面临失败,人可贵的是要学会接受失败。这让我想起,今天老家有一位我曾教过的学生家长打电话给我说,孩子上高三成绩忽上忽下,很焦虑。我说,这个现象很正常,关键不是焦虑这个事儿,而应出现问题就去分析和解决问题。非常好,你提供的方向很好。来,下一个。
生9:可以用于安全方面。提醒我们在生活中注意那些潜在的隐患,比如说交通安全,通过遵守交通规则来有效避免一些可能发生的意外。
师:我觉得,我们学校或者是任何单位负责安全层面的人都特别重视“墨菲定律”。安全教育,防患未然。来,下一个。
生10:我觉得,“墨菲定律”可以用来警示我们,可以让我们把每件事情都做得面面俱到,让我们顾及到每一个方面,无论这个事情它发生的概率有多小,我们都应该把这件事给做好。
师:谨慎对待,既然做了,就要把它给做好了。因为它可能存在潜在问题,所以更要规避错误,把它做好。有个词可能要注意一下,“面面俱到”,它是一个贬义词,我们不妨改成“事无巨细,不妨做好它”。来,下一个。
生11:在保持积极心态面对挫折等主题作文中可以利用。当我们知道了“墨菲定律”后,可以提醒自己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不要过于惊讶和沮丧。因为事情有可能变坏,当它真的发生时,我们要以平和的心态接受,然后积极寻找解决方法。比如,我们在参加比赛时,可能会担心出现各种意外情况,但如果我们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当意外发生时,就不会被轻易打倒,而是能迅速调整心态,继续努力。
师:那我再问大家一个问题,既然有“墨菲定律”,我们是不是可以躺平,不需要计划了,因为计划了也没用,随时都有可能出现问题啊?我们还要计划干什么呢?你觉得是吗?
生11点头。
师:刚才你点了个头,要不要计划?
生11:要计划,计划会减少出错。
生:没有计划也会出错啊?
师:哦,没有计划也会出错,或者说更会出错。这是一个反问,那还有呢?
生11:有了计划才有可能减少出错,带来成功。
师:有了充分的准备、计划,可以将前人总结的经验用起来,规避别人犯过的错误。好,请坐,非常好。想起,课堂教学中有一对概念叫“预设”和“生成”,老师做好教学预设工作,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这样能使教学过程中生成出新的思想火花。好,我们再来看下一个。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