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吐鲁番交河故城和坎儿井

(2024-09-18 20:22:04)
标签:

旅游

吐鲁番交河故城和坎儿井

2024年917       星期       

世界上最完美的废墟:交河故城

交河故城,在吐鲁番市区乘公交车直达,而且夏天的晚上还有夜游表演,值得一看。

大交河景区由游客服务中心、交河古村、情人谷(雅尔湖谷)交河故城四部分组成是梦游交河鸟瞰交河、环游交河和走进交河的基础。

交河古村是大型民俗主题博物院群,展示了浓郁的新疆民俗风情和交河历史文化,其中民俗陈列馆与传统民居交相辉映,立体地展示了交河衰落后维吾尔人历史变迁、生产劳动、饮食起居、服饰衣帽、民居建筑、风土人情等风貌。

情人谷是指交河故城台地外的环城古河道区域,也是《汉书·西域传》记载:车师前国,王治交河,河水分流而下中的两条河形成的古城、山水、植被景观带。游人沿着近五公里观道路依旧可以看到一边是交河故城二三十米的悬崖峭壁和东门、西门、赵破奴将军及饮马交河等雕塑、远处隐约可见的车师王陵、雅尔湖石窟寺等景观一边是潺潺流水、绿树成萌、鸟语花香,是游人怀古思今、纳凉休闲的好去处。

交河故城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保存得最完好的生土建筑城市和没有城墙的城,也是我国保存两千多年最完整的都市遗迹,唐西域最高军政机构安西都护府最早就设在交河故城。交河故城被誉为世界上最完美的废墟20146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交河故城是公元前2世纪至5世纪由车师人开创和建造,是古西域三十六城郭之一的车师前国都城,在南北朝和唐朝达到鼎盛,914世纪由于连年战火,交河故城逐渐衰落。

14世纪蒙古贵族海都等叛军经过多年的残酷战争,先后攻破高昌交河。同时蒙古统治者还强迫当地居民放弃传统的佛教信仰改信伊斯兰教。精神与物质的双重打击下,交河终于走完了它生命的历程。

城遗址保存相当完好,古城南北长1600余米,东西最宽处约300米,分为寺院,民居,官署等部分。古城总面积47万平方米,现存建筑遗迹36万平方米。城内建筑物大部分是唐代修建的,建筑布局独具特色。该城保留着宋代以前我国中原城市的建筑特点 。

全城象一个层层设防的大堡垒,人行墙外,像处在深沟之中,无法窥知城垣内情况,而在墙内,则可居高临下,控制内外动向,城中布防,也是极为严密的。交河故城的布局大体分为三部份,一条长约350米,宽约10米的南北大道,把居住区分为东、西两大部分。大道的北端有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并以它为中心构成北部寺院区。城北上还建有一组壮观的塔群,可能是安葬历代高僧的的塔林。东南方,有一座宏伟的地下宅院,顶上有11米见方的天井,天井东面南道,设有四重门栅,天井地面,有一条宽3米,高2米的地道,长60米,与南北大道相通。据考察推测,可能是安西都护府的住所,后为天山县的官署衙门。

西部有许多手工作坊。大道两侧是高厚的土垣,垣后是被纵横交错的短巷分割的,临街不开门。内有居住遗址和纺织、酿酒、制鞋等手工作坊。东侧有军营、余为民居。交河城仅有东门和南门两座城门。由于城建在30米高的悬崖上,不用筑城垣,城门亦非正式建筑。南门,是古代运送军需粮草、大军出入的主要通道。南门地势险要,有一人守隘,万夫莫向的山崖,东门巍然屹立在30米高的峭壁上,主要是为城内居民汲引河水的门户。

吐鲁番的干旱少雨,使故城保存得非常完整,建筑全部由夯土版筑而成,形制布局则与唐代长安城相仿。城内市井、官署、佛寺、佛塔、街巷,以及作坊、民居、演兵场、藏兵壕、寺院佛龛中的泥菩萨都还可以找到。寺院占地5000平方米,有汲水井一口。佛塔群有佛塔101座。从空中俯视,交河故城像一片大柳叶。

另外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建筑形式除了没有城墙外,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整座城市的大部分建筑物不论大小基本上是用减地留墙的方法,从高耸的台地表面向下挖出来的。寺院、官署、城门、民舍的墙体基本为生土墙,特别是街巷,狭长而幽深,像蜿蜒曲折的战壕。可以说,这座城市是一个庞大的古代雕塑,其建筑工艺之独特,不仅国内仅此一家,国外也罕见其例,体现出古代劳动者的聪敏才智和巨大的创造力。

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坎儿井

坎儿井,是井穴的意思,早在《史记》中便有记载,时称井渠,而新疆维吾尔语则称之为坎儿孜。坎儿井是荒漠地区一特殊灌溉系统,普遍于中国新疆吐鲁番地区。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吐鲁番的坎儿井总数达1100多条,全长约5000公里。

坎儿井是开发利用地下水的一种很古老式的水平集水建筑物,适用于山麓、冲积扇缘地带,主要是用于截取地下水来进行农田灌溉和居民用水。

坎儿井的结构,大体上是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喀拉乌成山,春夏时节有大量积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潜入戈壁滩下。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坎儿井不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吐鲁番现存的坎儿井,多为清代以来陆续修建。如今,仍浇灌着大片绿洲良田。

坎儿井是中华文明的产物。盛弘之《荆州记》中记述:隋郡北界有厉乡村,村南有重山、山下有一穴,父老相传云:神龙所生林西有两重堑,内有周围一顷二十亩地,中有九井,神农既育,九井自穿。又云:汲一井则众井水动,即以此为神农社,年常祠之。九井自穿相通,一井牵动众井,这与地下暗渠相通的坎儿井结构相同。神农是我国农业和医药发明的传说人物,把穿井与他连在一起,可见其历史悠久。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云: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为匿空旁出。舜既入深,瞽叟与象共下土实井。舜从匿空出去。舜穿井时,就挖了一条从旁出的匿空(地道),这与坎儿井的挖掘方法极其相似。如果:匿空为水平地道,就是坎儿井,这是公元前21世纪的史迹,比传说波斯于公元前8世纪有坎井,要早1000多年。

《庄子·天地》篇云: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子贡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子贡向其介绍当时的先进灌溉提水工具桔槔,而圃者答以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他害怕使用机巧工具而乱了思想,坚持遵古法凿隧取水。可见在春秋时期凿隧取水已是一项古老技术,而这种技术运用于坡度较大地段,就可挖成坎井。《庄子·秋水》篇的埳井,即坎井。这类井似同于壑,应是流水深沟或地下暗渠。(·正论)又云:坎井之蛙,不可与语东海之乐。坎井之名,正式出现在先秦典籍之中。人们相信波斯地下暗渠起于公元前800年,却没有认真考究中国史籍中有关坎井的记述,不无偏废之嫌。虽然这些记述没有指明坎井的具体形成时间,却充分显示出产生坎井的文化背景渊远流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