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里的改革
(2024-08-20 17:25:55)
标签:
教育 |
秋天里的改革
2024年8月19日
这两天,学校上上下下进行着大刀阔斧的改革,从整个学校领导层到各年级部到课程时间安排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学期,察县高中的一把手校长庾校退休了,由江苏教育部门派来的盐城援讲教师——梁校全面主持学校工作。梁校是一个很有想法的校长,他和爱人于老师去年8月份与我们同期来到察高,一同在察高任教高一年级的课务。在过去的一年里,他除了教授5个班级的化学课外,还深入到学校的方方面面,与领导、教师、学生打成一片。在任教“盐城班”时,他就大胆提出了不少能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改变教学机制的想法和可行的做法,并在班级竭尽全力去实践这些局部改革。
梁校不仅善于发现问题,还善于解决问题,而且他是一个思维特别活跃、敢想敢做的人。与我们一起开会、聊天的时候,他谈了自己的不少设想、主张和做法。若生逢其时,他应该会成为一位了不起的改革家、革命家。他是个干大事的人,因为他身上具有极强的主动性和主人翁意识,不像我只把自己定位为一名普通教师,就只管自己学科教学的事,其他一概不闻不问。
从这个学期开始,梁校主持学校全面工作,他正好可以将自己的宏伟蓝图付诸实践了。这次学校改革动作幅度相当大,是一次彻头彻尾的大变动。梁校是一个相当有魄力的人。与其小打小敲,缓慢渐变,不如一下子来个阵痛。也许大的变化会引起部分不适应、不习惯,但阵痛好过一直不停地隐痛。隐痛看似温和,但不断的变动、干扰反而不利于改革的顺利进行。我昨天开会时,听同组的老师说:“这样改真好,如能按照会议上的精神贯彻和执行下去就好了。”同事们的议论说明人心是向变的,是希望越变越好,学校越办越好,教学质量能节节攀升的。过去的做法也许曾是先进的,是适应当时形式的。但现在时代变了,教育的大环境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则通,通则久”,既然人心思变,那就说明现在的改革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我想起以前听过的一个佛教故事。故事讲一个人为了渡过湍急的河流,造了一只木筏,靠它安全地抵达了对岸。他扛起木筏,走进森林。木筏绊上了树枝,减慢了他行走的速度。可他不肯抛下木筏。他心想:这是我的木筏呀,我亲手做的,它救了我的命!可是为了在森林里活下来,他必须放弃它。在一个环境中呆久了,人会形成思维惯性。放弃旧的事物会有一些不适应,起初会感觉到不对劲,甚至会暂时失去平衡。我们一时会觉得自己难以离开它。这是正常的戒断现象,就像这两天,因为课时由40分钟每堂改为45分钟,晚自修也分课时并落实到具体的老师,所以整个作息时间表都发生了巨大改变。不过,点检变得更人性化了。老师们纷纷表示,这是遵循科学的合理、人性的安排。
察县只有一所高中,察高每个年级的体量比较庞大。为了建立竞争体制并且便于管理,学校这学期将每个年级都分成两个部,每个部配备一个年级正主任和两个副主任,来分管部门、班级的日常工作管理和活动安排,而且同一个年级的两个部之间各自独立又相互竞争。但因为教师人员分配的问题,总有老师教的班级是跨两个部的。比如我教的两个班,就是一个在一部,一个在二部,这样就造成了排课困难。小学科老师教的班级多,更让排课老师头疼。当然,这些都是改革初期遇到的小问题,等一切进入秩序,走上正轨,这些就不再成为问题了。
这两天学校的工作千头万绪,我在办公楼一楼的录播教室写这篇日记的时候,听到梁校一直在外面不停地在跟分管主任、教师部署和交流开学工作。其实,想要做成大事,不仅需要有胆识、魄力,还需要有体力和管理才智。学校改革是一个吃力劳神费心的活儿,但也是一件能给学校带来活力和希望的利好的事儿。希望这个发生在秋天里的改革能早日实现其预期的目标。
【共享阅读系列】
我和我的书籍
高一(9)班 郭瑞华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一本好书,就好比与名人交谈。鲁迅告诉我们,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是啊,不管什么时候,哪怕前方没有路,只要自己英勇无畏,敢于挑战,就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读书,是一盏指引的明灯,照亮了我前进的道路。读书,是一根枝伸的藤蔓,在我心里渐渐成长,它丰富了我的世界。随着城乡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改革建设后,乡镇面貌焕然一新,不管是街道交通,还是娱乐体育设施,与城市相比都有的一拼了。更值得一提的是有了图书馆。图书馆中布置摆设大气,可以供几百人一起看书或借书。书种类繁多,分类清晰,你完全可以按照自己喜好,走进一个区域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就如饭菜,那我们及时补充能量,健康成长。我经常去图书馆看书,每次去都有很多收获,这无疑都是书籍带给我的。可能这就是知识的力量吧。拿起一本书,走到一个角落,享受独属于自己的空间。都说书房是精神的巢穴、生命的禅堂。读书会让人变得气质非凡。人的一生会读到许多书,肯定有一本让你感触很深很深。有幸读过《活着》,精品中的精品,虽然说并没有看完,但内容简介梗概已很明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情所活着。这是余华老师写的一本长篇小说。《活着》不仅描写了一个人的命运,更是一部关于中国近现代历史和民族命运的小说。余华以“活着”为题,却专注描写一个小人物的故事,演奏的却是壮丽的生命篇章。正是这样以平淡的口吻诉说一个平凡人的平凡故事,反而让活着的意义在苦难中得以静静绽放。
读书是一种享受,是一场心灵的旅行。面对世间风雨,面对人生起落,我们无处可逃,因为生活还要继续。读书是你航行路上不灭的灯塔,唯有阅读能还心灵一片净土。倘若心灵没有一方净土,用什么来和这纷扰的世界分庭抗礼。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