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州第一届“启航联盟”赛课活动听后感
(2024-04-16 18:03:39)
标签:
教育 |
伊犁州第一届“启航联盟”赛课活动听后感
2024年4月15日
伊犁州第一届“启航联盟”同课异构赛课交流活动语文的12节课安排在可克达拉市第四师第一中学举行。高一、高二分别由6位老师开设了《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与《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连读课和高二选择性必修的《风景谈》课文。两天我共计听了12堂课。我的感受是:
一、不负春日好时光,启航教研新征程
第一届“启航联盟”赛课活动正好开展在春光里,正是百花争放、姹紫嫣红的好时节,也正是春风十里梦起航的时候。在这样一个展示个人风采、展现语文魅力的大舞台上,我收获了异彩纷呈的教学设计、课堂架构、活动方案,老师们都各显其能,拿出自己最饱满的精神状态,精心设计、用心组织活动,注重运用启发式、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多媒体等辅助工具,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展现出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风采。
尤其是我校的贺璇老师,从她“风景无言,思想有声”的课题设置,到“风景话延安”的宣传册设计,到六个打卡景点版面、描述画面内容、探究精神内涵、设计打卡路线、写作推介词这些任务活动,每一项都指向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和训练,每一个活动环节都体现出她的独到用心,而且各活动任务间环环相扣,前一个任务是后一项的铺垫,下一个任务又是上一个活动的能力提升。贺老师的教学不仅体现了茅盾《风景谈》层层递进的文章特色,而她设计的三个活动之间也呈现出了层层相因、不断提升、不断进化学生素养能力的关系。
所以,这次盛会无论是对赛课老师,还是对听评课老师来说,都是一次教学教研学习和切磋的极好的机会。对所有参与本次活动的老师都是一次激励,一次启发,博采众长,更好地促进未来的教育和教研工作。
二、从阅读到写作,课堂各绽风采
在这次赛课活动中,许多老师都注意到了语文教学从阅读能力的迁移到写作实践的训练。无论是两课连读关键信息的搜索、主题概括到解说词、颁奖词、作文片段练习,还是对单篇课文的批注式阅读、抓取关键词、关注细节等阅读方法的指导到拟写导游词、写推介词、课堂小练笔,都可看出老师们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直在落实语文要素,模块非常清晰,几个任务部分水到渠成,从读到写非常顺畅,而且呈现出步步深入和拔高的态势。
贺璇老师的课上得温婉动人,她突破文本的切入点抓取得非常好。她巧妙化用了央视春晚《山河诗长安》的文题设计点,设计了“风景话延安”的主题宣传活动,颇有巧思。接下来打卡路线和打卡景点的环节,既让学生饶有兴趣地梳理了文本,同时又将一帧帧、一幅幅自然风景画面给描述了出来。显然光有自然之景是远远不够的,然后她又分小组讨论,让同学们在每一处打卡景点中挖掘出其中的人的精神内涵,这是文章极为关键的部分,也是茅盾大力讴歌的一部分内容。在同学们找出精神内涵点之后,大家已基本看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了,这时贺老师才举重若轻地引导大家思考“为什么作者不直接表明写作意图”以及文章“曲笔”运用的妙处。此时点出写作背景,一切水落石出。为了体现文章层层深入、层层递进的结构特点,贺老师还设计了一个梯形板书,将“无言的风景”与“有声的思想”精神,将作者的用心都在这个可视化的板书中,直观地呈现了出来。由延安风景画面内容的介绍,到精神内涵的挖掘,再到推介词的书写,同学们对延安风景的认识,对延安精神的领悟,经历了一个由外而内,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完整的学习过程。
三、情境遍地开花,师者有何作为
听课过程中我也有一点困惑。老师们按照新课标要求设计课,几乎都知道要采用“情境”教学方式,以任务或活动为导向。“情境”这个词的提出本意是想让语文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学以致用,所以连考试命题表述也会注意采用情境性的语言。这次听课过程中,我看到了对情境设置很好的应用。例如贺璇老师的第三个情景活动,是让学生在介绍画面和挖掘精神内涵的基础上,为“风景话延安”设计一个宣传文案,写一段推介词,让更多的人了解延安,愿意来打卡延安,为此贺老师还自己提供了示范。这个情境我很喜欢,既关照到了文本,又总结上升了学生对《风景谈》这篇课文的认识和体悟。
我们不应该让情境流于形式,不是只在课堂开始时提出情境,后面老师讲解和操作时又回到传统教学的老路上,情境成了个摆设;也不是只管情境,热热闹闹地将一堂课变成了板报课、活动课,不管文本,不去深挖文本,让课堂失去了语文课的意味。教师应在情境教学设计过程中,将对文本的学习,将语文的素养培养与教学情境的设计完美的结合起来,让情境真正与课堂贴合,让教学真正与生活结合,课堂上有预设,更有生成,这才是一个有真实生命流动的课堂。
四、课堂应有关键点,教师要自我更新
一个单元有一个单元编排的用意,一篇课文有一篇课文的特色,一堂课也应有一堂课的关键点。这篇课文的特点是什么?今天这堂课要关键解决什么问题,着手完成什么任务?这些都是老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任务要集中,重点要突出,就像一篇好文章人们一下子就能读出其中的味道,明白作者的心意,因为它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都在指向它的核心。课也是如此,设计一堂课就是要将学生的思维过程慢慢集中到一个点上,击中肯綮,然后才能像庖丁解牛一样,如土委地,牛已解矣。
这次赛课的12位老师囊括了老中青各个年龄层次。我发觉一点,教师是一个需要不断进行自我更新的职业。比如说语言,有的老师语言不干净利落,需要进一步的凝练语言;有的老师口头禅频出,影响了语言的连贯;有的老师声音比较绵软,少了些掷地有声的锐气和自信;有的老师语言干瘪,缺少点生动和活力。老师的语言不光要中气足,更要干净、生动、连贯、逻辑性强,这是需要有意识地去提升的看家本领。第二是解读文本的水平。一个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课堂的思想深度,而且只有教师对文本读出自己的深刻感悟,才能设计出有温度的课堂。第三,对学生的思维过程的有效引导,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有效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评、总结、反思意识,这些也都是一位教师能做到不断充电,不断自我反思、学习的结果。否则,一个老师不及时学习,总是处于消耗的状态,只会越来越跟不上学生的步伐,跟不上时代的脚步,最终可能会宕机。
教师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职业,否则拿什么教给学生?所以,启航新征程,我们需要深耕自己,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我。
【清明特辑】
生死交织
高一(3)班 马军
推开窗,便是丝丝的细雨,在随意飘洒。天,还是灰蒙蒙的,仿佛万物仍在梦中,只有这清明的雨,安静地落着。徐徐归于大地。
轻轻踏上湿软的泥土,带上一把伞,我便出了门。今天是雨的主场。沿着羊肠小道,穿过街道,看着街道上的人们,许多人情绪低落。这让我想起了杜牧的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应该是老天爷的特意安排吧!
生是生命的开始,一切事物皆如此。一棵参天大树的生命开始于种子被埋在沃土之中,一只鸡的生命开始于它的破壳而出,一个人的生命开始于亿万个精子中最坚强勇敢的那个,最终与卵子相结合的那一刻。生是伟大的美丽的高尚的,并且是值得称赞的。尽管这个世界上有着许许多多的不公平之事,但是生命对我们彼此公平,每个人都只有一次。
与之相反的是死。死被人们厌恶、排斥,由于人们不知道死后是什么状况,是否有天堂和地狱,一直是猜疑不定的。我曾这样想过,如果有一天我死了,我愿意做一个孤独的魂灵,远离这尘世间的喧嚣污染,飞往一个没有黑暗、忧愁的世界,在那里思考已渐渐流逝的岁月、一个个消亡的生命。
生与死就是一篇文章,一篇书写整个人生的文章,一篇只有自己才能看得懂的文章,每一句话都代表着一段经历,每一个标点蕴涵着一种坎坷。
生只有一次,死也只有一次。生的时候发生的事让我们无法忘却,而死预示着一切灰飞烟灭。来到这个绚丽多彩的人间,我们要学会面对任何情感与冲突,学会直面死亡,活在当下。这样,当我们站在死亡的面前时,就不会感到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