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我的课间十分钟
(2024-03-05 23:14:31)记录我的课间十分钟
2024年3月4日
老实话说,对于一名任课老师来说,与每一个学生的接触交流时间并不多。课堂上要高效完成教学任务、组织活动,那种上课式的问答不能算是交流,起码不算是谈心,情感流通的东西不多。而下了课堂,学生每天的时间就像高中课程表一样被排得满满的,没有什么空闲。所以,我唯一能利用的就是语文课下的那个间隙,来到学生座位上,与学生拉拉家常,检查检查学生当天的语文学习情况,再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激励几句。
我每天有2节课,所以只有2个课间。如果将每个学生都撸一遍的话,一个学期下来,一个学生能与我交流的机会也就只有两次。其实,我是很想多了解学生,多创造机会和他们在一起的。但现实摆在眼前,每天上下午共10节课,学生的课余时间真不多。
上午第一节课,在三班连着早读课共一个小时。讲完《庖丁解牛》之后,组织学生背课文第三段。到小组长处背完的学生在黑板上接龙签上自己的名字。直到下课,还有10位同学因没背完,还没在黑板上签名。我说课间等他们一会儿,然后就大步流星走到一组伊利多斯桌边,跟他同桌说:“你先出去玩一会儿吧。”同桌很自觉地让开了。学生已经很习惯我这个课间交流的流程。
同桌走开后,我就坐到他的位置。伊利多斯摊开书到《庖丁解牛》这一页。我没有立刻提问知识点,而是问他什么时候调到三班的。他说是上学期期中考试之后。他不是一开始就在三班的学生,是因考试成绩排名靠前,由普通班调到三班的。经过半年多的时间,三班这个强化班已经换了一小半人员了。今年换过座位后,许多外班调来的学生坐到前面。我第一次进教室,先疑心自己走错班级了。
我问他:“熟悉了这里的环境,应该也适应了吧?”他笑着点了点头。因为坐得近,我对他看得更清楚了。他皮肤黝黑,眉毛很浓,眉骨凸起,更显得眼睛深陷进去,眼睛很大,眼珠是褐色的,鼻梁高挺,长脸。一看就是典型的印欧系风格的面相。我肯定了他从普通班进阶到强化班,而且不光站稳了脚跟,还能排在中上游,非常了不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他听了很开心。我问他,未来想学什么专业。他说:“小时候,想当医生。”
“有什么喜好吗?学习以外的时间,喜欢做什么?”
“打游戏,打羽毛球。”
“未来想到哪个城市去念大学呢?”
“成都。”
“为什么是成都?”
“因为我姐姐在成都读大学。”
“读什么专业?”
“她读的是师范类,学的是地理。”
“你去过成都吗?”
“没有。”
聊了一会儿家常之后,我提问了他一些语文知识点。他的语文学习基础知识不太扎实,笔记做得不详细,有些课上讲的内容他也没能完全掌握。我给他进行了一对一的辅导,但时间有限,下一堂课的老师来了。临别时,我只能一再叮嘱他用心学习、多总结、多思考。与内地孩子相比,我强化班的学生虽然在学校排名还可以,但总感觉他们对学习的投入还是有点不足,他们对自己的要求也不那么高,这也导致像伊利多斯这样的孩子好像不错了,又感觉总差了那么一点,也导致整个新疆高考入档分数线比别的省份低。当然学生的努力因素只是部分原因,整个从小学到高中基础教育方面还是有问题的。一个很明显的例子是,我老家有个同事本是湖南少数民族的,因公调到盐城工作,姑娘也跟过来在盐城中学读书。姑娘有少数民族加分的优势,但她在盐中接受了教育的优质资源,不用附加的分数,当年也以高分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少年班。也就是说,不是人种的问题,是教育土壤的问题。新疆教育部门也在努力改革,但要彻底改变现状恐怕还有一段时间,还有一个过程。
第二节是在普通班上的课,他们的课比另一个班略快一点,因为上周三班承担了作文公开课的任务。这节课主要是了解莎士比亚,掌握戏剧《哈姆莱特》的写作背景及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思想。读课文时,因为这是戏剧,我就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学生还是挺感兴趣的,尤其是爱情部分。据了解,这个班谈恋爱的很多。我就想等《哈姆莱特》和《雷雨》学完之后,可以跟他们聊聊爱情,借助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及时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爱情观和如何处理恋爱中的各种关系,如何让自己免受伤害。
下课的时候,课文还没读完,有些学生故意大声地动情地朗诵着文中哈姆莱特对爱情的抒情性的语言,引得另一群学生哈哈大笑。我没有制止他们,下课是属于学生的时间,任他们放纵一些也没什么。我径直走到一组最后一桌叶尔呼兰身边,他打开书,上面笔记做得很详细。我略有些怀疑,因为他虽聪明,但印象中不是一个很认真的学生。但我还是表扬他听课认真,笔记做得好。还未等我话说完,他主动承认,这不是他的书。
看来,面对真真实实的考问,他是心虚的。他是哈萨克族人,很热情,打篮球也很好。我记得去年他拍了一个骑马的视频发给我,还请我到他家骑马。他长得白白净净的,眼睛不大,见人一脸儿笑。他小脑袋瓜子很灵,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很用劲,比如去年的篮球比赛就表现得特别积极。他对老师的态度很好,很友善,但学习并不十分用心,上课一直会与同桌说话,这是9班的通病。
我让他将自己的书拿出来。果然,他的书很干净。他笑着说:“我从不记笔记。”我知道他的笑和他的话不是挑衅,只是简单、坦率。
但是孩子,等你到了社会就会明白,这样的话说出口,你受到生活暴击的。因为所有欠下的债,都是会由你自己来加倍偿还的。我希望你能早点明白这一点。
【共享阅读系列】
知识的海洋
高一(3)班 宗呈
在难得的假期,我前往了许久未去的图书馆。那里有着琳琅满目的书籍。
但是图书馆中最吸引我的却是那里的环境,十分安静却又不缺生气。有着形形色色的人在其中看着自己爱看的书籍,阅读着一个又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外面的一切喧嚣与这里无关。这里像是一个专门为那些受够了外面喧闹的人们建造的一个宝地。在这里,节奏不再会像外面那样快。在这里,人们可以慢下来,停下来,来享受这里的一切,看着这里的一切,看着他人的故事。在这里,一个又一个不知道路的人寻找着自己的路,思考自己要做的事。
在这里,可以看到人生百态,让人不自觉地思考起自己的人生。在这里,我可以安静地思考一切,不需要想什么,也不需要做什么。
在这座图书馆中有着很多的书籍,多得无法数清。这些都是前人的智慧结晶,是人类智慧的宫殿。人们在这里找寻着自己的爱好,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的充实。历史的沉淀,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似乎可以穿越进书中与主人公一起在故事中,看着那宏大的世界。
书籍,在我一生的成长中,起着相当大的作用。在我烦躁不安时,书中的内容带我看那广阔无垠的世界。遨游无边无际的广阔星空,便会感到前所未有的心灵上的安宁。当我被外物所惑时,看着那些书籍上前人所遗留的智慧,那些本无法解决的难题也会迎刃而解。
在书的世界里,我对书中那些舍己为人的英雄深深感到敬畏,对那些卑鄙无耻的坏人们感到由衷的痛恨。在书中,我读到了勤劳、善良与正义,也读到了历史的兴衰与人间的不平。是熏陶,是感染,更是教诲。我常常在无边无垠的知识海洋中遨游,那种感觉似久旱逢甘露,又如大坝泄洪,滔滔而下,心中会产生一种无比的快感。
时间飞逝,在图书馆的一天时间转瞬即逝。五花八门的日报,上面写着近些日子来的大事。坐在板凳上看着这些,向往着世界上那些美好之地,属实美好。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