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系列之“巧用‘连连看’,自理三元辩证关系”课堂实录1

高中作文系列之“巧用‘连连看’,
自理三元辩证关系”课堂实录
(在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高级中学的公开课5)
2023年12月4日
播放一段苏翊鸣清华大学新生报到采访视频,视频来自清华大学微信视频公众号。
师:苏翊鸣是年轻人比较喜欢的体育明星,他个人的三个愿望随着2022年冬奥会的落幕和今年夏天他在清华园的新生报到也全都得以实现了。正如视频中苏翊鸣所说的“不管在什么事情上,都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这是能做好一件事情的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地方,永远不要忘记自己的初心”。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和充满期待的,但他也知道在清华的学习会有很多困难要克服,“要不忘初心,好好珍惜这段时间,好好对待自己每一个面临的困难,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
师:苏翊鸣在片尾说“一切皆有可能”,我也想将这句话送给大家。同学们还记得自己高中新生报到时的样子吗?还记得当初的憧憬吗?现在高中生涯已经过去三个月了,回望初心,好好珍惜当下,认真面对每一个困难,未来一切皆有可能。
PPT:巧用“连连看”,自理三元辩证关系
师:我们上一次讲的是二元关系,今天来讲一讲三元关系的作文,该如何去处理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
PPT:“三元思辨”作文中,构成材料的核心事件或内容的三个元素(表现为三个概念),这三个元素之间存在着逻辑关系,这种逻辑关系又不是单一的,其思维方向、价值取向具有多元性、开放性。考生需要根据自己的理解,联系现实,并融入辩证思维,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确定文章的立意。
师:“二元”是两个概念或因素,与此相应,所谓“三元”就是三个概念或元素。我们写文章之前要做的就是联系现实分析三个元素之间的逻辑关系。近几年高考中三元思辨的作文题目也很多。
PPT:高考:近三年高考作文中的思辨新风向
2020年正式起步。
(1)2020年全国新高考卷(山东)以“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二元关系思辩:“距离与联系”,标准的关系型作文。
(2)2020年全国卷三元系思辩:在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的对比分析中选择感触最深的一位来写,对比分析是多层关系主体的思考。
2020年教育部命制的这两道作文题目,掀起了高考思辨作文热潮。
师:像2020年全国卷,对比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的特点,选择感触最深的一位从多层关系主体去思考立意,就属于三元思辨类作文。你可以选择一个主体去写,但分析时必须通过三元对比他们各自身上的特点,以突出你的主体立意。
PPT:2021年全线开花。
2021年全国高考,有8套试题,其中有7套作文呈现出关系型思辨性作文。
全国甲试卷“有为与可为”,
全国乙卷的“修身、矫思、立义”,
全国新高考卷“强与弱”,
全国新高考卷“逆锋起笔,藏而不露;中锋用笔,不偏不倚;停滞迂回,缓缓出头”,
北京卷“生不逢时、安分随时、生逢其时”,
上海卷“时间沉淀与价值认可”,
浙江卷“取与舍”。大多为二元思辨。
师:2021年全国高考,有3套试卷采用了三元思辨的作文题目,应该说是思辨类作文全面开花的一年。
PPT:2022、2023年变复杂。
2022高考全国甲卷“直接移用、借鉴化用、情境独创”,
2022全国新高考卷的“本手、妙手、俗手”,
2022全国新高考卷的“选择·创造·未来”,
2022高考全国乙卷的“跨越,再跨越”,
2022上海卷的“喜欢发问与看重结果”。
2023年高考全国甲卷“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
同是思辨话题,变化很明显,多呈现三元关系,随着话题内容在广度上的拓展,必然带来深度思考上的难度。同时注重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师:2022年也有3套试卷是采用了三元思辨作文题目的,今年虽然有所减少,但不少话题潜存着二元、三元思辨关系,而且话题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增设了难度,更注重对学生逻辑思辨能力的考察。
语文新课标颁布之后,语文学科呼唤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让语文教育多一点理性光芒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教学开始更加注重语文学习理性的光辉。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伊拉斯谟都认为理性是灵魂最高贵的因素,理性实为人类所独有,理性才能获得至善。一切激情终有一天会感到困倦,而理性——永恒的理性:静悄悄、有耐心的理性——能够等待并且坚守到最后。只有当人的整个身体和灵魂转变方向,转离变动不居的感性世界,转向光明和实物,转向永恒不变的理性世界,才能看到真、善美。所以,高中语文应该提升学生理性的思维品质。
PPT:最常见的二元思辨关系:
并列、递进、条件、因果、转折、让步
对立统一:
1、矛盾着的对立面互为存在的前提;
2、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相互斗争
师:这是我们上一次学习的二元辩证关系,其实分析三元并不太难,我们只要将三元拆分成两两组合的二元,用上次所学的二元思辨关系去一一思考就好了。所以,这节课我们做几个“连连看”的词语组合游戏,让大家在“连连看”中自理三元辩证关系。
PPT:【连连看】
师:这是刚刚学过的《师说》中,我捋出来的三元关系。我们先用课本中的例子来练一练。来,这一纵排“开小火车”发言,你说。
生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人会有很多的疑惑,因为有疑惑,所以就要向老师学习。
师:人会有疑惑,这是个前提条件,你讲的是“人”和“师”之间的关系。还有吗?
生1:老师要给人“传道受业解惑”。
师:哦,反过来老师的作用是“传道受业解惑”的。这层关系找得很好,是互动的关系。是吧。好,下一个。
生2:人需要要借助外物学习,这个外物也可以是老师。人需要老师来指导学习。
师:人需要老师的帮助,通过老师的帮助来获得“道”,把三个关系都联系起来了,特别好。
生2:老师自己也需要更多他人的指导来学习。
师:啊,你看他突破了,他说,老师是不是意味着达到学习圆满的境界了,就停止学习了,就已经到了巅峰状态呢。也不是,老师也需要通过他人的指导来进一步提升自己。那么,可不可以从原文里面找出相应的话呢?说明老师也并不意味着停滞不前的,也可以通过他人的指导来学习。
生2:“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有些方面学生可能比老师还要厉害的,那关于这方面的知识,老师就需要谦虚向学生学习。
师:好,请坐。他刚才的发言,打破了师生之间的边界,师生可以互相学习,互相为师。非常好。还有吗?有没有谈谈别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