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体良:教是为了不教
(2023-11-25 23:25:55)昆体良:教是为了不教
2023年11月14日
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较出名,以前对昆体良所知甚少。其实,昆体良是古罗马时代最有成就的教育家,他的《雄辩术原理》被誉为“整个文化教育领域中古代思想的百科全书”。他也是夸美纽斯之前西方历史上最杰出的教学法学者。
昆体良认为,人生而具有敏慧而聪颖的理解力,所以心智的根源也来自天赋。天性是教育的原材料,如果原材料好,再加以教育的精心培育,就能产出更好的产品。所以,天赋的善良品质不应受到忽视,而应对其精心培养,还要补充一些天性所缺少的东西。昆体良对天性的认识结合了柏拉图的内发论和亚里斯多德的外铄论的优点,他既肯定天性的重要作用,又对教育在人的成长中的作用报以乐观的态度。
与亚里斯多德不同,昆体良主张儿童的教育应尽早开始,儿童在七岁入学以前就可以学习认字了,不要让儿童在这个年龄阶段虚度年华。到了七岁,就可以学习程度更深的东西。早年的记忆更为牢固,因此,不要浪费早年的光阴。但是,要当心不要让儿童在还不能热爱学习的时候就厌恶学习。要使最初的教育成为一种娱乐,要向学生提出问题,赞扬他的回答,绝不要让他以不知道为快乐。
他重视书法和阅读,重视家庭环境对儿童成长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他认为溺爱的教育会造成身体和精神上一切力量的衰退。孩子在不知道邪恶时就学会了邪恶,他们会变得放纵、娇气,然后他们把不良道德带进学校,污染了其他孩子。昆体良对家长发出呼告:“但愿我们自己不去败坏我们孩子的道德。”
昆体良反对私教,主张学校教育。他认为,未来的雄辩家必须生活于广大公众之中并谙悉公共事务,而不是过离群索居的生活。在家里,孩子只能学到教给他自己的东西;在学校,教给别人的东西他也能学到。而且在学校每天能听到许多赞许,赞许能激起竞争,竞争能激发心智。虽然野心本身是一种邪念,但它往往也是德行之母。
他认为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善良的精于雄辩的人”。雄辩家的学习首要的是培养德行。潜心于一种理想的人必须摆脱一切其他杂念。只有当头脑变得无挂无碍而成为自己的主人时,没有任何别的事物妨碍、分散注意力时,才能集中精力于所追求的目标。
昆体良是班级教学制的拥护者。因材施教是昆体良教学法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因材施教包括两方面:一是用不同的方法教育个性不同的学生;二是发现、发展各个人的特长。教学要培植各人的天赋特长,要沿着学生的自然倾向最有效地发展他的能力。昆体良还认为教师在教学中要节制自己的力量,俯就学生的能力,要仔细考察学生的接受能力,不要教学生远不能理解的东西。量力性原则要求避免两种情况:一是企图去做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一是让学生放弃力能胜任的事去做不能胜任的事。昆体良的教学量力性原则应该对俄国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有启发意义。
昆体良认为,应当允许儿童休息,以防止疲劳。儿童爱好游戏是自然的,是天性活泼的标志,娱乐有助于发展敏锐的智力。但应该给休息规定一个限度,否则过度放纵的休息容易养成懒惰的习惯。他认为变换课业有益于防止疲劳,课堂提问是保持学生注意力的有效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提问,运用他们的智力是提问教学法的最终目的。他还提出了一个深刻的教育思想——教是为了不教。他说,除了使我们的学生不需要总是有人教,我们的教学还能够有什么别的目的呢?他的这一观点影响了后世的许多大教育家。
他对教育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忠告。他认为,教师不仅要严于律己,还要以严格的纪律约束学生的行为。教师应当严峻而不冷酷,和蔼而不纵容。在纠正学生的过失时,既不能讽刺、挖苦,也不应辱骂,而要以温和的方式进行。昆体良是最早提出反对体罚的教育家。他对学生也提出了要求,要求学生尊师不亚于重道,要视教师为慈父。他指出,敬师的感情对学生的学业是大有帮助的。他的这一理论与我国古代第一本教育专著《学记》中的古训“亲其师、信其道”思想颇为一致。
【家乡文化生活系列】
我的家乡——伊犁
高一(9)班 阿亚拉
我的家乡——伊犁,是一块土地肥沃、水草丰盛、气候宜人的宝地。
这里风调雨顺,草原上牛羊肥壮,农田里五谷丰登,村庄里绿树成荫,庭院里花香怡人。我们伊犁有许多种牛、羊、马,著名的新疆美丽的奴细毛羊就诞生在伊犁的巩乃期草原上。素有“天马”之称的“伊犁马”,就是伊犁昭苏牧区培育出来的优良畜种,它还在全国赛马比赛夺得了第一名。
新疆还有许多美食,给大家简单介绍几个。大盘鸡是新疆一道传统美食,以整只鸡搭配土豆块,带面皮烹饪而成。大盘鸡颜色红艳,口感爽滑,味道香辣,非常开胃。尤其是里面的面皮,吃起来滑溜溜的,很舒服。烤肉,在新疆没人叫它羊肉串,都叫它烤肉。维吾尔语叫它“卡瓦普”。作为烧烤的鼻祖,新疆烤肉无论腌制还是烤制,都有自己独特的制作方法。再就是,虽然在全国各地都能吃到烤肉,但新疆的烤肉真的是风味独特,肥香热辣。
“馕”这个字是波斯语,在新疆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馕大多数都成圆形,中间薄脆,边沿厚有嚼劲,上面有许多花纹。馕,在新疆人的眼中是不可撼动的。常见囊的品种不少于50个,传统的有肉囊、油囊、窝窝馕、芝麻馕、片馕……现在馕已经成为了新疆人的产业。如果有机会来新疆,一定要尝尝正宗的烤馕。
炒米粉,在新疆丫头的眼里,没有什么坎儿是一碗炒米粉过不去的。如果有的话,那就再来一碗!新疆炒米粉到底有多好吃呢?从它频频上热搜就不难看出,真的很受欢迎。炒米粉自1982年传入新疆,经过当地人对口味的改良,半碗辣酱和半碗粗粉成为,新疆炒米粉的特色标签。
新疆的少数民族众多。本人哈萨克族,所以想介绍一下哈萨克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黑走马。“黑走马”,哈萨克语“卡拉角勒哈”,意为“黑色的走马”。哈萨克族有一句古老的谚语:“歌和马是哈萨克的两只翅膀”。马是哈萨克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和伙伴,而“黑走马”更是马中尤物。它形象剽悍雄壮,通体黑亮,走时步伐平稳有力,姿势优美,蹄声犹如铿锵的鼓点。骑上黑走马,犹如进入一种艺术境界,人在舞,马亦在舞。由此,而形成了以“卡拉角勒哈”命名的民间舞蹈和同名乐曲。
在历史上,哈萨克族绝大多数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牧民主要用牲畜的皮毛做衣服的原料。传统的哈萨克族男子服饰,内穿套头式高领衬衣套背心,有图案,外穿布面或毛皮大衣,腰束皮带,上系小刀便于饮食,下穿便于骑马的大裆皮裤,戴的帽子分冬春、夏秋季两种,帽子既防雨又防暑。男子穿的鞋、靴也多用皮革制成。
传统哈萨克族女子服饰则更为绚丽。她们喜用白、红、绿、淡蓝色的绸缎、花布、毛纺织品等为原料制作连衣裙。年轻姑娘和少妇一般穿袖上有绣花,下摆有多层荷叶边的连衣裙。夏季套穿坎肩或短上衣,冬季外罩棉衣,外出时穿棉大衣。
这就是我的家乡,大美新疆中美丽的伊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