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一个强大的精神寄托
(2023-09-25 18:42:32)
标签:
教育文化 |
如何建立一个强大的精神寄托
2023年9月23日
我老家学生问了我一个问题,而且是在借请假的时间抽空在QQ上给我留言请教的,并解释时间有限,希望老师(也就是我)的答案月假再看。(他们放月假回家才有可能接触到手机,而我得在此前给出答案)他没说发生了什么事,但他的问题是“如何建立一个强大的精神寄托”。我感觉他还是在生活中受到了什么巨大的冲击,不然不会问这样的问题。而且他的这些问题里包含两个句式,第一个是名词性的、静态的,一个人的精神寄托是什么,会有什么样的精神寄托。第二个是动词性的、动态的,如何建立一个强大的精神支柱,关键点在“如何建立”,而且足够“强大”。
什么叫强大?足以对抗死亡的冲击算吗?我第一想到司马迁。司马迁为好友李陵辩解受宫刑之辱,下大狱,他的精神状态是濒临死亡的,甚至一死了之对他来说是最好的解脱方式。但他没有死,不是他不想死,他一直想死,但他不能死。他背负的使命,他一直深受的责任让他不能死,他必须以拼死之心完成《史记》的写作。完成人类史上的煌煌巨作,是他唯一苟活人间的理由。司马迁呕心沥血完成它,深藏它,所有现实的功和名都不是他想要的,他只是单纯地在用自己短暂的生命来完成一个具有永恒生命的巨制。所以,有的人一出生就带有某种重要的、神秘的使命,他的一生都被这个重要使命驱策着向前。从他幼年种下这个种子开始,他一生都与此紧密相连,所有活着的意义都是为了那一个目标。而那个目标或者说精神寄托就成了他的执念,其他都不重要,喜怒、宠辱、成败、得失包括死亡还是活着,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完成它。实现了它,他的宇宙也就完整了。
不是说,生命中拥有了一样东西或某个要完成的使命的人就不会被打倒,不会受伤,不会痛苦,不会受到其他威胁。其实,一样的,只要活着,只要做事,总有错,总有输,总会遇上各种各样的问题。只是若心中还有一个坚定的东西在,流过血的伤口不等愈合,你已不会在意伤痛了,因为心中还有事要做,还有未尽的意愿等你来完成,完全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哭泣,去徒然伤悲。
所以,我是特别羡慕那种很小就活得很明白的人。他们很早就想明白自己要干什么,想要成为怎样的人,很早就确立了自己的目标,并终生为之努力,为之疯狂,为之着迷。我很想知道那样的人生是怎样的,想跟踪他们的人生。可惜我与我身边大部分人都不是这样的,我们都是一路走一路摸索,而且也一路平平凡凡,没有傲人的成就。幸好我们大部分人有一路向上的力量,我不知道我想要的是什么,但我知道我的青春不要荒废,更不会堕落,我知道要努力向上生长,往上攀升。所以,一直要求往前、向上的那股劲儿,让自己慢慢活明白了,许多东西那都不是事儿,都不必在意,什么自卑,怕做不好,怕得罪人,怕被人笑话……这些想想就是个笑话,有多少人会在意你,都是自己自作多情,内心戏码太足,好不好?这个世界,只要你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所以,有什么是不可以豁出去的!
如果能让我回到17岁,那我会让重回17岁的我活得更洒脱,更自如一点。那时候的我有许多莫名的顾忌,也有一些现在的我觉得完全没必要的担心。我很想对过去的那个我说,没关系的,你很好,专心做自己就可以了。我还想说,心无旁骛,做你想做、该做的事,你不是向往大学生活吗,你不是喜欢独自旅行吗,你不是喜欢跳舞吗,你不是喜欢公益吗,你不是爱吃美食吗,你不是想听听别人的故事吗……有什么不可以?只要你想,17岁、37岁、57岁、87岁都可以。只要你还想。
一个精神寄托可以仅是一个小小的喜好,不一定非得是什么大的使命和责任。只要它与你紧密相连,生死不渝,都可以。如何建立一个强大的精神支柱,见到“强大”,人们常常往大处想。其实回想一下,那个足以支撑我,使我哪怕倒下,又能赶紧爬起来,哪怕面临死亡绝境都一直念叨着“我不能死”“我不可以死”的东西常常是与我的日常点滴生活紧密相连的。所以,与其钻研一个大命题,不如去寻找人生的小方案,比如我喜欢什么,做什么可以让我很愉悦,并且将所有的喜欢和生命向上生长的态势连接起来。我知道我不能太混,是因为我一直是一个努力向上的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