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我还喜欢
(2023-09-24 22:31:48)
标签:
教育文化 |
是的,我还喜欢
2023年9月22日
配套练习到了。下周二月考,最近没怎么讲课,一有时间我就将课堂让出来给学生训练。但我是真担心,这边小孩与内地小孩不一样,许多人真的是不会做练习,就等着抄答案,老师说了也没有用。我在检查昨天作业的时候,有些小孩已将本堂课要做的练习答案抄好了,并且抄完了就没事了,在位置上发愣,或找前后桌说话。我一再强调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一再说检查订正的时候一定要将题目搞懂、搞会,分析答题的思路,但这一切苦口婆心的交代都犹如耳旁风。我估计下周一课上给他们复习,他们都不知道怎么复习。他们习惯了老师灌,老师喂,上课好玩的听听,不好玩的睡一会儿。学习没有动力,没有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老实话,这部分孩子应该直接进入社会,接受现实的暴击,然后在他的意愿下回归学校,这样的学习才有效。或者初中毕业就可以自主选择将来要从事的职业,直奔主题去学,中途允许调换专业。用“练习生”的方式培养人才,签订合约,违约要交违约金,成绩优秀的毕业生直接推荐给用人单位。用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人才,不浪费人力资源,还能激发学员的责任意识和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然,有的人三年高中完全是在耗费时间和学校的资源。
课后,我和三班的马军聊天。他初来时是一个可阳光、可有活力孩子。班级搞活动时,他总要抢镜头,还让我给他拍照片。每次拍到他都是一脸微笑,还有一个剪刀手的招牌动作。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他不坐前排了,也渐渐淹没在人群中,成为沉默一族了。我问他是什么时候改变的,为什么会变沉默了,以前那样不也挺好吗?他说,以前有点傻,有点幼稚,后来学业负担越来越重,困难越来越多,就笑不出来了。
我听了心疼地看看他。但他性格没有大变,还是一个开朗的小孩,他不隐藏自己,愿意向我吐露心声。马军是回族孩子,出于习惯他中午在学校吃饭还是不喜欢吃猪肉,会吃鸡肉等别的肉。察县没有清真寺,他们这些孩子对宗教也很模糊,所以基本与其他民族的孩子没什么区别。他特别困难的就是英语学科,每天也努力背单词,但就是单词连成句子怎么也听不懂。
我问他,有过努力后获得成功喜悦的事例吗。他立刻分享了自己在初中时玩魔方的经历。那时,他看见别人玩魔方很帅、很酷,于是也买了魔方,跟着视频学,请教同学,努力研究,最后只用三天就可以在26秒内将魔方翻成同色了。说这些时,他一脸骄傲。
我说:“对呀,攻克难关就像你一门心思要将魔方玩好一样。只要你想,并坚持付出努力,就一定能行。”虽然我说这话时,内心里也明白,将一门差得一塌糊涂的学科学好是比玩魔方难得多,也艰辛得多。但要想改变,这个中的苦必须只能是他来吃,别人代替不了。老师也只能是为他提供智力和精神上的支持。成长,总是要付出代价的。
上周,融丽丽老师来听我课,我总想着找她聊聊。她也是一个挺特别的人。她不坐在数学组办公室,在五楼找了一间空办公室,自在地一个人待着。这一点与我相像,也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不过与我玩文字不同,她爱玩乐器,葫芦丝、横笛、竖笛都可以,而且有一箱子乐器。这是真爱啊!放我,有一个乐器能用得起来就行。我有一把口琴,用了二三十年了,其间大半的时间是闲置的。爱玩乐器,还极爱投资玩乐器,而且还专门有一间空办公室任性玩乐器,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我喜欢一切有意思的人、事、物,所以我很喜欢融丽丽。
你知道吗?人在过了一定年龄阶段后,在内心里是特别自由和足够任性的。就比如你在28岁时会觉得应该稳定下来,应该有一个稳定的工作,有一个伴侣,有一个家了,那时候反而很焦虑。过了那个时候,比如现在,我会对我的学生说,“必须有一个稳定工作吗?有一个爱人,成一个家吗?”“必须走一条祖祖辈辈既定的路,过大家一样的人生吗?”“不,不必须。没有什么是一定的。人生是你的,大可以自己做主。”
我现在会觉得,我比28岁时的我更自由,我的爱好、认识也更全面。我现在,也比47岁前的我的状态更好。以前我还会焦虑孩子上大学了,我该怎么办?我甚至为此哭泣。但现在的我觉得很好,好像一下子把我还给了这个世界,还给了我自己。我好像也一下子发现了我作为妻子、母亲以外的人生。这样的人生更广阔,更丰富,我应该属于这个开阔的世界,因为我对那么多有意思的人、事、物还保有喜欢。
我现在可以很坦然的说“我喜欢你”。年轻的时候是不可以的,怕惹麻烦。但现在不一样,我的喜欢可以真诚示人,我终于可以大大方方地说出我心中所想——我一直喜欢着这世上值得我喜欢的一切。
是的,我还喜欢。幸好我还有喜欢。
晚上,高一三班援疆班召开了家长会。因为许多家长听不了普通话,所以学生也一同坐在家长身边充当翻译。这次家长会的主题是家校合作,共同促进高一三班孩子的成长,还有就是动员更多的学生来校上晚自习,接受统一管理。会后,也有不少家长来与我交流。我的感觉是,家长的心都是一样的,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绩好,能考上好大学,将来能过上好日子。家靠得近的当然愿意来上晚自习了,有老师管着,不比在家自己也无暇顾及好吗?而离得远的,家庭经济不宽裕的,有的自己忙得都顾不上周末接孩子回家,既然没选择住宿,估计上晚自习也就不太可能了。这些家长也希望孩子好,但他们无能为力,一切只有靠孩子自己了。我不知道援疆班的这套模式能不能推广,因为推广就要全员上晚自习才行。但客观上,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走了呢,这些孩子不是又回到老模式上去了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