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学生交朋友
(2023-09-02 16:49:49)
标签:
教育文化 |
我和学生交朋友
2023年8月31日
“孩子不会跟他们讨厌的人学习,”美国教育家丽塔·皮尔逊说,“教育的关键是关系。”
我任教班级有一个习惯,那就是每天找一个学生聊天,与学生交朋友。不要小看这个聊天,它对教学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曾经在职业高中代过课,那个班的学生上课捣乱,气到过老师,成绩差得离谱。我刚去上课,学生自然也不买我账,考试有几个学生作文都不写,分数少得可怜,平均分就被拉下了,不光倒数,还比倒二少好几分。我去职高上一次课,往往都是两三节课连排在一起,如果都这么闹心下去,别说学生成绩了,我的身心也会被拖垮。
我呢,就想出个主意,课间有十分钟休息,甚至有时是大课间,我就找学生聊天。聊什么呢?聊他们喜欢的东西,先从不写作文、分数考得低的同学聊,聊他们玩什么游戏,听什么歌,喜欢吃什么,有没有男女朋友,对未来有什么规划……总之,他们感兴趣什么就聊什么。聊熟络了,然后就像老朋友一样,拍拍他们的肩,拜托他们下次作文写够字数,不要让老师为难。他们会挠挠头,不好意思地冲我一笑。这就有戏了。考试之前,我再坐到他们身边,推荐几篇作文给他们。不用说什么,大家都心领神会。
对于扰乱课堂纪律的学生也是如此,逮着他们拿手的方面猛夸,夸得他们都不好意思了。以后,课堂上他们自控不住时,我只需递过去一个眼神,他们就乖乖缴械投降了。“问题学生他爹”“丑小鸭中学”校长詹大年说:“教育是建构良好的关系。”老实说,聊天不光是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的一个好方法,还能让我更多地了解学生,理解学生,与学生共情。我发觉我自己也有了很大改变,我看问题、对待事物的态度再也不是仅站在我的立场,而是第一时间能感学生所感,能想学生所想,能从不同人的角度去看问题,能有一个更加客观、更加理性、更加公正地对人对事的判断。这是学生教会我的。学生教会我的还不止这些,与他们聊天,你会发觉每个人就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如果你与他们建立足够信任的关系,他们会主动打开他(她)的世界之门,让你走进去。每个人的世界都是一个秘密花园,是一个《爱丽丝漫游仙境》里的兔子洞,有五花八门、神奇有趣的内容。就是这个职高班,有一个学生是大神一样的存在。他研究《易经》,给人算命。帮我算了一卦,说我心性高洁,卦象很特别。在我一再追问下,他才道出这个奇象,在我未来的事业中会出现波折。我问他,能破解吗?他送我一段话:“每个卦有吉有凶,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避凶的方法是顺其自然,坚守正道。”就冲最后两句,我觉得这孩子靠谱。他还拿出打印的一张纸给我看,问我认不认识。纸上的字长很像中国字,无奈一个也认不出来。他很得意地抿了抿嘴,告诉我,这是古琴谱。旁边围观的学生告诉我,他厉害呢,还自学了古琴。别看这帮职高孩子,在别人眼中的问题学生,其实他们的经历比一般高中生丰富得多。所以,学习到底是什么?我们有时候将学习狭隘地压缩到了一个很小的空间,真正的学习门类、范围和途径是很广的。
朱永新说:“好关系才有好教育。”我和学生交朋友,我的课堂很轻松,学生会跟我调侃,学生还会故意在我到来时制造点小情调,我也不吝啬我的爱,我每天的一点小感动、小欢乐都愿意分享给他们。所以,在大家都抱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带时,我说,我的学生很好,我每天都是开心的。无论是我在本校教的两个普高班,还是那个职高班,都收获了极高的回报。
我来到察县高中,尽管收到要对学生严厉一点的忠告和各种对学生劣迹的抱怨。但我还是想跟学生多聊聊天,了解他们,与他们成为朋友。
其实,一个学生,首先他是一个人,然后才是你的学生。著名的“破窗效应原理”告诉我,我们首先应当将一个人当人看,尊重他,信任他,关爱他,不激发他心中的恶。那他就可以像一个谦谦君子一样活着。所以,与人、与学生相处都一样,尊重他,平等对待他,这样才会有一个彼此持续的良好的人际关系。好的关系会让学习、工作、生活变得更轻松、更愉悦。
我今天结识的一个朋友,他叫司锐钢。他起先在班级课前三分钟演讲的时候,准备了台词,可是说着说着就忘了,然后就紧握两手尴尬地站在讲台上。我让同学们提问,他来答“记者问”。一下子下面欢腾起来了,有问“你最高兴和最伤心的事”,有问“你最尴尬的事”,有建议唱首歌……但不管下面怎么问,他都笑而不答。我说:“同学们,怎么帮司锐钢同学化解目前的尴尬处境呢?”一个女同学提议:“我们一起唱军训时学的歌吧。”于是,班上响起了嘹亮的歌声,司锐钢也与大家一起轻声哼唱,最后在一片掌声下,面带笑容,回到座位。
课间操时,我和他找了一处能看到风景的长廊。我说:“这个地方来过吗?”他回答:“没有。”我说:“那让你从高处看看学校的风景,看看同学们做操。”然后,就跟他聊起来。他与我私人聊天的时候,与在班级的状态完全不一样。他不再那么拘谨,整个人很放松。我也开始重新认识了他。
司锐钢的爸爸是上海人,妈妈是锡伯族人。他爷爷奶奶是上海下放知青,爸爸出生在伊宁。奶奶上海还有房子,姑姑在上海。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回过一趟上海。此前,他一直在伊宁县读的小学、初中,初中还是在“内初班”读的(那是一个对口支援的项目,看得出他初中是很优秀的)。他们班有28人考上了伊宁高中,还有13人因为体检、体育考试等其他原因没有考上伊宁高中,但也去了别的学校。他和妹妹都在察布查尔出生,户口也落在这里,所以现在才来到这个学校,与姥姥、姥爷还有妈妈住在一起。妹妹住在伊宁县的家里。上初中的时候,自己是住宿生,和妹妹在一起的时间不多。那会儿在学校学习之余,喜欢打乒乓球、篮球。到家,有时会陪妹妹玩一会儿。妹妹很活泼,脾气像爸爸;他则比较文静,有点像妈妈。平常爸爸不管他们,只有妈妈看他玩手机时间长了,会提醒一下。妈妈对他用手机管得并不严,手机是直接放在桌上的。司锐钢表示,他玩手机还是有节制的,如果作业比较多,做完已经很晚了,他会直接睡觉。我问:“在玩手机问题上会有叛逆吗?就是不服从妈妈的管教。”他说:“不会。妈妈不会强制管我,有时说一下,我就放下不玩了。”
我感叹,这就是严管教育和散养成长环境中孩子不一样的地方。
我问他:“未来想到哪里读大学?”
他说:“上海。”
我说:“哦,你老家是在上海。上海的学校相对比较难考,你有信心吗?”
他说:“我中考时只是英语弱了一点。”
我说:“现在高一,一切重新开始都来得及。学习上有什么需要,我都会帮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