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内敛的锡伯族男孩
(2023-08-29 22:30:09)
标签:
教育文化 |
一个内敛的锡伯族男孩
2023年8月29日
察县高中的早读课是单人单班,由第一节课任课老师在班。这样,我两个班,每班两堂,一周就至少上四堂早读课。课比以前多,好在九点才上早读,这边有两三个小时时差,若我还像以前一样睡觉,不熬到夜里一两点,睡眠时间还是足够的。
早读课检查学生《沁园春·长沙》上阙的背诵情况和昨天布置的预习作业完成情况,时间一晃就过去了。以前两个班同时早读,学习节奏一致,现在不同步了,一个班上课进度会快一些,另一个班则慢一些,两边不协调了。还有一个原因是我教的一个强化班,一个普通班,背书速度明显不同,课堂的利用率也是如此。任务布置在黑板上,普通班有的同学都不知道要抓紧时间完成。他们在课后还跟我显摆,说到组长那边背完上阙之后还眯了一会儿。我说,不能背下阙吗?他们很无所谓,说晚上再背,不然晚上没事干。我纳闷了,那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呢?没事还可以看看书啊。好吧,我无语了。我们的想法不在一个频道上。
这边的课堂时间是四十分钟,比我原来的学校少五分钟,少五分钟感觉就像课堂时间少了很多,没讲多少内容,下课铃就响了。目前学生还没有配套练习,年级组也没有印制学生练习,所以我备课时就专门留一个自创题目的栏口,最好有便利贴,写好给课代表誊操在黑板上。据说班级没有投影,电脑屏幕一个班好用,一个班不好用。好吧,困难是暂时的,总能克服。人嘛,什么样的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不都应该去适应呀。适应环境才是生存的第一要义。
这边孩子们佛系的多,作业检查了也还有不写的。还好,盯到位,学生还是领情补做了。我不是要搞兴趣学习,内驱力学习嘛,那就动动脑筋,怎么样让学生对语文感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吧。
今天聊天的小伙子叫关冬霖,黑瘦,身形单薄,小眼睛。我以为他是汉族人。他告诉我,他是锡伯族人。小伙子不爱说话,基本是我问一句,他回答一句。声音很轻,但不腼腆,有问必答,对答如流,条理清晰。我让他自我评价一下。他认为自己是内向的、安静的。我问:“你认为的外向是怎么样的?”他说:“爱说话,声音很大,做事冲动。”做事冲动,他的评价很有意思。的确,他与我谈话自始至终都面无表情,或者换一个词叫从容淡定。无论谈论什么都不流露出丝毫情绪,无论是高兴的、喜好的东西,还是伤心的、不愉快的事情,他一直很平静,稳重得超出了他的年龄。这是一个少年老成的孩子,但他说出的话信息量还是挺大的。以下是我和关冬霖同学的对话:
我问:“你的名字与汉族人的名字很相像,这两个民族有什么区别吗?”
“不觉得有区别,只是语言不同。”
“你会说锡伯语吗?”
“会一点。”
“说给我听听呢?”他说了一句,我没听懂。“完全像外语啊,什么意思呢?”
他回答:“你怎么了?”
我继续问:“锡伯族有什么传统节日吗?”
“西迁节。”
“明年是锡伯族西迁260周年,你们会怎么庆祝呢?”
“家人、亲戚一起吃顿饭。”
“如果我是你朋友,你们会邀请我这样的外族朋友参加庆宴吗?”
“不会。”
“你有兄弟姐妹吗?”
“有个弟弟。”
“多大了?”
“跟我一样大,在高一(7)班。”
“你们是双胞胎,也许你不比弟弟大多少,家里会对你说,你是哥哥,要让着弟弟这样的话吗?”
“我只比弟弟早出生十几分钟。会。”
“那你听了这样的话会难受吗?你会反抗吗?”
“会难受,有时会反抗。”
“反抗有用吗?”
“没用。”
“但是,我们还是要说,明白吗?有委屈说出来,是我们自己的态度。”“弟弟跟你长得像吗?”
“像。”
“性格呢?”
“也像。”
“弟弟叫什么名字?”
“关冬泽。”
“你们俩的名字起得很有水平,是谁帮你们起的?”
“爷爷。”
“爷爷是不是很有学问?”
“爷爷只读过几年书,但他参过军。”
“在军营里历练过,见过世面,就是不一样。你将来想要做什么?”
“不知道。”
“你喜欢什么?”
“动漫。”
“介绍一下呢?”
“大多是日本动漫。”
“最近看过的一部动漫是什么?”
“新海诚的《铃芽之旅》。”
“为什么喜欢看新海诚的动漫。”
“情感丰富。”
“将来想从事动漫工作吗?”
“不想。”
“为什么?”
“我喜欢看动漫,不喜欢制作动漫。”
“对未来有什么想法?”
“想过自由的生活。”
“你想到哪儿读大学?”
“北京,上海。”
“去过吗?”
“去过北京。”
“什么时候?”
“今年夏天。”
“中考之后,父母就带你们哥俩去北京了呀。你想留在北京生活吗?”
“我想在海边生活。”
“你看过大海吗?我说的不是在电视上看过。”
“看过。”
“在哪儿?”
“温州。”
这里除早读,一天有十节课。第十节课是一个小时。今天下午第十节课是我的语文练习课。配套练习还没到,我组织学生开设了一堂“诗歌朗诵大会”活动课。我感觉,自己是在国际班,听外国孩子念中文。不过,活动展开得很欢脱,学生挺自得其乐的。我让他们推荐“朗诵之星”,结果他们大多推荐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