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考复习课的一点感想
(2023-08-23 20:48:06)
标签:
教育 |
关于高考复习课的一点感想
2023年8月23日
今天听了高三的两节课,都是一轮复习课,都是复习的语言文字应用题,但具体内容不一样。
上午第三节听的是高三(3)班郭倩老师讲的《句式变换与效果》。她是按照复习资料讲的,事先也让学生完成了资料上的相关练习。资料上先展示近几年全国高考卷中出现的这一类题题型、考察角度、命题指向,然后典例精析中安排了一道句式变换题和一道句式效果题。郭老师在带领学生精解这两道题目时分析得非常详细,将每一个相关知识点都复习到了,其中还阐释和复习了句子成分、复句的关系、同位语等语法知识。详尽分析后,郭老师又为同学们总结了此类题的解题方法和答题步骤。最后,还出了一道练习题,让学生用前面学到的方法解答,以巩固本堂课所学的知识和内容。
这套由“归纳—演绎”相结合的高三一轮复习教学模式是科学而又有序的,是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熟练掌握的。郭老师在讲解过程中完全吃透这种题型的解题精髓和方法,一堂课只讲三道题目,应该说够细致、够周到了。我一边听一边也在思考,学生是不是全部吸收了,这种题型如果在考场上是不是能百分百完成,能否拿到满分。
最后一道题目,老师读了三位同学的答案,似乎不太满意。事实也是如此,历年这种题型都是失分题。那怎样为学生提分呢?
第一,不能仅靠复习资料,那里理论性的内容太驳杂,阐述得也枯燥。教师要少讲理论,不能不讲的必须结合实例去讲。否则,老师在阐释概念时,学生只会偷空眯一会儿觉。
第二,补充题目,大量补充高考真题。第一轮复习时,一定要将这种题型的变式题目全部让学生过一遍,形成完备的题型库。这样他们以后无论碰到哪一种相关题型,都心中有数,手中不慌。
第三,给学生讲过方法之后,再让他们训练时,必须是独立完成,不能老引导、扶持。不然他们没人扶就不会做,或者在课堂上一窝蜂地回答学生还自以为全会了,但一考就傻眼。独立完成,指名投示学生的答案,让其他同学打分、点评,老师补充、总结。这样才能看到真实的学情,才能在互相促进中提高。高三第一轮复习,老师的工作量大,会辛苦些。但第一轮复习工作做扎实,做到位了,后面才能出成果。
上午第四节听的是高三(8)班的刘戍成老师上的《语言表达得体》课。这堂课题量大,要积累的东西多,但并不枯燥。看得出来,刘老师在设计和制作课件时是花了功夫的,几乎在每一个知识点前,都会有一道“开胃小菜”,一个笑话、一幅漫画、一组标语总能让学生在轻松一笑中感知到语言表达得体的重要性,否则不光会因一句话闹笑话,也可能因为一句恼了人、耽误了事。这个贴心小设计非常好,拉近了语文和生活的距离。
刘老师一上来用不同题型并且是直观演示的方式,一边讲解,一边用红色字在题目上作答,还很周到地提醒学生在试卷上答题的格式要求,并且示范给同学们看。这样演示完之后,刘老师总结此类题型的变式、答题步骤和方法。然后,她将“语言表达得体”分成六个不同方面来分析,课后她解释还有两点没来得及上完。但就本堂课的四个点(一、看准对象,讲究分寸;二、注意谦敬,礼貌用语;三、适应场合,用语准确;四、注意语体,符合要求)来看,每一点的导入形式都活泼有趣、别开生面,例题也相当典型,而且题目形式多样。刘老师还给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考和解答,还不时做一些知识点的补充。最后一道题目,刘老师让两位学生上讲台来演练。当第二位同学干净利落地写出全部答案时,我看到下面有同学在为她鼓掌,这是由衷的佩服啊!说明这堂课是有效的,并且同学们能在同伴竞争中获得激励。
我在想,如果我是学生,我对这堂完美的复习课还有什么愿望呢?
自私一点讲,这堂课无可挑剔,只是作为学业重、压力大、时间总不够用的学生来讲,我希望能有一点消化的时间。比如说谦敬词、文言称呼、不同场合的专用语,如果再多给点时间,让学生记忆、消化,出现错误时多给点时间学生甄别,那就更好了。毕竟那些语言太久远,与网络时代的生活语言重合的几率少,学生平常接触的机会不多,倘若在课堂上多给点时间他们去熟悉,去记忆,下回再次碰到的时候,就不会出现“讲过了怎么还出错”的情况。老师要舍得给时间学生思考和消化知识,争取堂堂清,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知识,解决疑难,争取不把问题留到课后。
当然,这是理想的状态,其实两位老师已做得相当好了。在复习过程中,我们老师就是学生最亲密而全能的朋友和助手,帮助他们处理信息,化繁为简;帮助他们解决疑难,化难为易;帮助他们丰富学养,补充知识;帮助他们成为“武林高手”,训练“十八般兵器”;还要成为生活小助手,帮助学生掌控时间,更好地投入全方位的学习。老师要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还要预设学生之未料及的事。这样一想,做老师真是太难了。但谁让我们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呢?老师是全方位辐射的小太阳。
致敬小太阳!
今天再简单介绍一下锡伯族的一些民俗。
锡伯族是一个热情奔放、能歌善舞、英勇顽强,能骑善射,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民族。锡伯族的民族风俗有其独特性和丰富性,我就拣我感兴趣的几点讲一讲。
第一是美食。来察布查尔不光吃馕,更要尝一尝锡伯大饼,因为这是在其他地方不多见的。这种饼用面粉、碱面和水制成,烙饼的过程,要经过三番九转,带有烙制花纹的叫做“天”,另一面则是“地”。这种饼的吃法很讲究,食用时必须“天”朝上、“地”朝下,掰成四块,包着韭菜、青椒、红椒、胡萝卜、芹菜等做成的“哈吐浑雪克”一起吃,这叫“地包天”。
锡伯族的鱼炖子是用新鲜的鱼熬制而成的汤,里面放入韭菜、椒蒿、面等熬成糊状,配以高粱米饭,制作过程复杂考究,滋味鲜美,是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萨斯肯”是锡伯族人非常喜爱的一道菜,有点类似于大杂烩,由牛肉、干豆角、土豆、胡萝卜、白菜等多种菜品先炒后炖的一道特色菜。
锡伯烩丸子是锡伯族的传统菜肴,由牛肉丸子配以粉条、木耳、油菜、辣子烧制而成,是婚庆必备佳肴。
“烧辣子”,又称“锡伯族的皮辣红”。制作时,先在灶台的炉灰里烤制辣子,火候一到,从炉灰中扒拉出,洗净后用手撕开烤辣子,成条状,然后配以皮牙子和西红柿,再加上其他佐料即是一道美味的开胃解腻爽口菜。
这些菜肴在当地的饭馆里都能点到,我们在万隆饭店就吃到了全套锡伯名菜,的确是很有特色,而且美味。
第二是射箭。锡伯族自古以来就擅长骑射,其传统射箭技艺以稳、准、狠为特点,反映了锡伯族人民英勇善战的民族性格。而今,射箭已经从昔日的战场武器转变为体育场上的竞技项目,锡伯族人民继续在这个舞台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他们在国内外重大赛事上多次获奖,创造了一段段箭坛传奇。
弓箭是锡伯族人民主要的生存工具,也是西迁后守卫祖国边疆的重要武器。传统的弓箭制作需要选用硬质木器,利用上百件专用工具,经过切、锯、刨、削、磨、弯、粘、晾等近百道工序,历时一个月才能完成,反映了锡伯族精湛的传统手工艺。射箭和传统弓箭制作均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三是刺绣。锡伯族刺绣是锡伯族妇女的传统工艺,有平针、挑花及钩织等多种工艺方式,具有针法平整、纹理清晰、层次分明、色彩鲜艳等本民族特点。刺绣对象取材于自然景物,如蝴蝶、孔雀、凤凰、鱼、鸟、荷花、杏花、桃花及各种植物,表达了锡伯族对自然、美好事物的热爱。2011年5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四是喜利妈妈。锡伯族家中都会供喜利妈妈。被称作锡伯族女祖宗的喜利妈妈是从屋内的西北角扯到东南角一条长绳,两端挂在房椽上,上面系着各种物品,表示该家中发生各种大事。比如:加一个嘎拉哈代表添一辈人,加小弓箭表示添了一个男孩,加布条表示女孩,加摇车代表娶媳妇,加铜钱表示生活富裕等。喜利妈妈需要找儿女双全、家中人丁兴旺的老太太制作。
第五是锡伯家庙祭祖。锡伯家庙又叫太平寺。自锡伯家庙建立起,年年举行祭祖庆典礼仪活动。每年农历4月18日,也就是西迁节这一天,全国锡伯族都以不同的形式向锡伯家庙遥拜祭祖,以示怀念。明年农历4月18日,察布查尔将举办西迁260周年隆重的纪念仪式。
第六是萨满教。萨满教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曾是一种最早形成的、广泛、神秘的宗教现象,是锡伯族信仰的原始宗教。其基本观念是认为鬼神存在,万物有灵,在母系社会末期和父系社会初期形成,有男女萨满,男的称为觋,女的称为巫。在锡伯族的民俗艺术中,萨满是一个舞蹈家、一个歌手和一个整体管弦乐队。在民间流存着萨满攀刀梯仪式、跳绳仪式、萨满歌、萨满音乐等许多原始形态,是我国和世界萨满文化珍贵的活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