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用世亦蹈义自守的华歆
(2022-12-20 22:34:25)
标签:
文化 |
一生用世亦蹈义自守的华歆
——《世说新语》人物故事六
邓敏
华歆,字子鱼,东汉平原高唐(今山东禹城县)人。他是位一直被误解的人。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黑化了华歆,将许多推动情节的阴谋和卑鄙行径都强按在了华歆身上。小说第六十六回,曹操废杀伏皇后,华歆不但是帮凶,而且手段卑劣残忍。他率兵入宫,从夹壁中找到伏后,并亲自动手揪住伏后发髻,将她拖出来交给曹操。一个堂堂读书人竟如此对待一位遭难中的妇人,其卑劣行径实在令人发指。小说第七十九回,曹丕忌惮弟弟曹植,也是华歆献毒计试图帮曹丕杀死同胞兄弟。小说第八十回,曹丕想篡汉自立,仍是华歆出面逼迫汉献帝禅位,在曹丕登基之时及时拿出禅位诏书,确立了曹丕的正统地位。据此改编的许多戏曲,如《逍遥津》《白逼宫》《血带诏》《受禅台》等都将华歆塑造成阴险狠毒的小人形象。
其实,人们从小说、戏剧中认识的华歆是一个被塑造、被加工、被歪曲了的人物形象,并不是三国时期历史上真正的华歆。
华歆早年拜太尉陈球为师,与卢植、郑玄、邴原、管宁等是同学。因为少有英才,他与邴原、管宁还被时人并称为“一龙”,华歆是龙头,邴原是龙腹,管宁是龙尾。《世说新语》德行篇记载的“管宁割席”的故事便是发生在他们一同读书之时。
故事中的管宁心无旁鹜、一心一意,在园中刨地种菜视金如土、毫不在意;二人同坐一张席子读书时亦是如此,从不三心二意,更不会理会外面世界的纷纷扰扰。而华歆则不同,刨地发现金子,他会捡起来看一看再扔掉;读书时有达官贵人乘车从门前经过,他会放下书本跑去观看。管宁和华歆性格不同,旨趣各异,他们不是一路人,所以管宁决绝地与华歆割席断交了。
他们成年以后呢?
华歆是不是就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爱财,贪慕荣华富贵,朝秦暮楚,见利忘义呢?他与管宁是不是形同陌路了呢?
作为当时的社会名流,华歆是出来做官了。他自己也愿意出来做官,不辜负平生所学,亦能实现自己的抱负、为民造福。初拜豫章太守,为政清静,受到吏民爱戴。后来入魏,即便做到魏国相、太尉,晋封博平县侯,身居高位,他都一直清贫自守,所得俸禄常常用来赈济亲戚故人,家无积蓄。
华歆起初归顺小霸王孙策。孙策待他为座上宾,但只是有名无实。孙策死后,曹操在官渡上书献帝请召华歆至许昌任职。华歆欣然前往,因为那是为朝廷做事,而且与孙权偏安江东自保相比,曹操刚取得官渡之役的胜利,形势蒸蒸日上,去许昌正可以实现华歆辅佐明主平定天下的政治理想。
华歆一生几易其主,先应大将军何进征召出任尚书郎,后归顺孙吴集团,之后在曹操手下担任军师,曹操封王后担任魏国御史大夫,曹丕继位后出任魏国相国,魏明帝曹叡继位后升任太尉。但无论在谁的手底下主事,他都秉持清正爱民的作风。曹魏建立,他反对连年作战,主张让百姓从事农商、发展生产,他重视人才,注重培养真才实学。虽早年管宁与他割席别交,但华歆却深知管宁有深谋远虑之能,多次推举一直处于隐逸状态、鲜为人知的管宁,甚至推荐管宁代替自己的相位。
“管宁割席”的故事仿佛是这两个人不同命运的隐喻。华歆在人世的富贵荣华、权势名利中翻滚起伏;管宁一直心无旁骛于自己心性的世界,于乱世中支起一片宁静的乐土,仿佛一出生已立地成佛,别去了红尘纷扰、欲念横流。管宁这份与生俱来的心性离人世太遥远,也太过苍凉;倒是华歆活得更像一个人,一个有欲念、有爱恨、有信义的人,攀过许多高山,走过无数荆棘,淌过人世的苦海,经历过爱恨情仇,方鸿蒙开悟,于硝烟四起、一片血海中踏出自己的路途。也许这一生几多误入歧途,也曾过着如履薄冰的朝堂生活,也曾犹疑,也曾想过放弃,但这样征战挞伐、民不聊生的世道,你逃遁世外,他袖手旁观,偏华歆不忍眼睁睁置民于水火,坐视不理,任由发展。这个世界总得有人一探究竟,负责到底,所以华歆,那个既坐书斋又对外在世界充满好奇的童子,走入熙来攘往的人间,进入权势争斗的庙堂,却于热闹喧嚷中一世保持着一个儒生的大义——辅佐明主平定天下,还百姓一个安稳的世界。
为此,他严格要求自己、对待弟子。《世说新语》“德行篇”中说“华歆遇子弟甚整,虽闲室之内,严若朝典”,华歆对待身边人是非常严格的,哪怕居闲在家,礼节应对也像在朝堂上那般。也许年少时也无心性且调皮顽劣,但成年后的他收起了孩童的玩性,成为一名严格律己待人的儒士。
华歆与钟繇、王朗在魏文帝朝位列“三公”,曹丕曾评论他们“乃一代之伟人也,后世殆难继”。时人常常将交情甚厚的华歆、王朗二人放在一起比较。《世说新语》德行篇第十三则就讲了他俩的一个故事。有一次,华歆与王朗一同乘船避难,有一人欲搭乘他们的船。华歆表示为难,王朗认为船尚宽敞就让那人上了船。结果贼人追了上来,情急之下王朗想扔下那人。华歆说:“起先我迟疑就是担心多带一个人会让贼人趁机赶上,现在这种情况怎能弃他不管呢?”于是仍带着那人赶路。
人们总是喜欢在比较中分出优劣,前有“管宁割席”的故事,觉得华歆在品行上略逊一筹,现在这个故事中好像华歆以虑事周全、临危相助在才德上又扳回了一局。《世说新语》德行篇第十二则中,连王朗自个儿也这么认为,他不仅在识见、气度上推崇华歆,而且事事模仿华歆、学习华歆,结果被张华(西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藏书家,编纂有我国第一部博物学著作《博物志》)笑话其只学形骸、越学越不像。其实,以王朗的善良天性真没必要学别人,循着本意去做出不了岔子。想想华歆也曾被人嫌弃过,他倒没有自轻自贱,只认认真真做自己,遵循本心去完成自己,在仕宦之途上打开自己的生命范式,不忘黎民百姓,不忘天下安危,轻钱财,重道义,不计前嫌,诚推贤友,广济他人。应该说他以一片热心去迎待这个世界,在人世的苦海中翻浪卷波,起起伏伏,变幻不定,却终未将一片真心错付。
用曹魏重臣陈群在魏文帝受禅称帝时的话说“臣与华歆服膺先朝”,我与华歆都曾忠心耿耿侍奉汉朝。华歆变也没变?华歆可曾朝秦暮楚?华歆可曾三心二意?“割席分交”中心性不一的华歆,“华王优劣”中深谋远虑、终人之事的华歆,那个对子弟甚严厉的华歆,那个一心服膺先朝的华歆,那个一直被人模仿的华歆,哪个才是真正的华歆?我说,都是。不能因为一件小事就无限放大问题,从而片面地夸大地去评判一个人。华歆一直做着自己,做着当官的梦,做着安定天下的梦,做着救民水火的梦,坚守着自己道义的底线。他不像管宁那样从一开始就活得清楚、冷淡、通透,却也于东突西进中不曾忘记此生的要义。他更像一个活色生香的人,犯过错,经历过不少事,也有过人生的高光时刻,但始终不忘蹈义自守。
附:
《世说新语》“德行10”
华歆遇子弟甚整,虽闲室之内,严若朝典。陈元方兄弟恣柔爱之道,而二门之里,两不失雍熙之轨焉。
【译文】
华歆对待子弟很严肃,即使是在家里实行的礼仪也像在朝廷上那样庄严肃穆。陈纪兄弟随众人自在相处,互相关爱。但是两个家庭内部,都没有失掉安乐和睦的治家准则。
《世说新语》“德行11”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译文】
管宁和华歆一起在菜园里锄菜,看见地上有一小片金子,管宁把它像瓦砾石块一样锄掉了,华歆却捡起来又扔了出去。两人还曾经坐在同一张座席上读书,有贵人乘车摆着仪仗从门前路过,管宁照旧读书,华歆却放下了书出门去看。管宁就割开席子,分开座位,说:“你不是可以做我朋友的人。”
《世说新语》“德行12”
王朗每以识度推华歆。歆蜡日尝集子侄燕饮,王亦学之。有人向张华说此事,张曰:“王之学华,皆是形骸之外,去之所以更远。”
【译文】
在识见和气度方面,王朗总是推崇华歆。蜡祭时,华歆曾经把子侄召集到一起宴饮,王朗也学着这么做。有人跟张华说到这事,张华说:“王朗学华歆,都是学些表面功夫,因此反而离华歆越来越远。”
《世说新语》“德行13”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译文】
华歆、王朗一同乘船避难,有路人想搭他们的船,华歆马上表示为难,有拒绝之意。王朗却说:“好在现在船还宽敞,为什么不行呢?”后来有强盗追来了,王朗就想丢下那个搭船人。华歆说:“我当初犹豫,就是顾虑这一点呀。如今既然让他上了船,怎么可以因为情况急迫就抛弃他呢!”于是仍旧让他在船上。世人凭这件事来判定华歆和王朗的优劣。
《世说新语》“方正3”
魏文帝受禅,陈群有戚容。帝问曰:“朕应天受命,卿何以不乐?”群曰:“臣与华歆服膺先朝,今虽欣圣化,犹义形于色。”
【译文】
魏文帝接受禅让称帝后,陈群脸上有忧愁的神色。文帝问他:“朕顺应天命当了这个皇帝,你为何不悦?”陈群回答:“臣和华歆曾经都在前朝为官,如今虽然欣喜能得到圣上教化,可是缅怀过去的心情还是难以避免,不小心流露在了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