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和大度的陈寔及其家人们
(2022-11-27 22:05:14)
标签:
文化 |
冲和大度的陈寔及其家人们
——《世说新语》人物故事五
邓敏
前面讲过颍川望族荀淑一家的兴衰,历史上与“五荀”并称的有“五陈”。陈寔是颍川陈氏的始祖,他以清高有德行闻名于世,于荀淑、钟皓、韩韶并称为“颍川四长”。不过他出身寒微,之前讲过他们一家出行拜访荀淑的故事。因为家贫俭朴,没有仆役随从,他就让儿子陈纪驾车,陈谌执杖跟随,孙子陈群坐在车内一起去荀淑家。陈寔不因家境贫寒而自感卑微,反而以实践教育培养孩子们的社会能力,一同出游增广阅历见识,贴身陪伴言传身教。其子陈纪、陈谌继承了父亲的好品行,后来都升任朝廷高官,与其父一同被人们并尊为“三君”。荀淑亦是高德之人,设宴时屏退仆役,单让其八子一孙陪侍,两家孝子贤孙环绕,真是其乐融融。两家相聚的独特风景被当做美谈,时人称其为“天上德星相聚”,人们又赞许陈氏一家出行为“真人东行”。
陈寔担任太丘县长时,治以清静,百姓安业。他为人公平正直,重视礼法。当时有个属吏谎称家中老母生病,告假还家。后来事发被抓,陈寔认为此人欺瞒长官、诅咒母亲,犯了不忠不孝的大过,理应处死。还有一次,去抓捕杀人越货的盗贼途中听说一件生下孩子却不抚养的案子,他立马放下劫匪案而去追究惩治不抚养孩子的案件,理由是强盗谋财害命怎比得上骨肉相残严重。陈寔治罪严明,重视忠孝礼法。他认为让百姓士卒遵守忠孝礼法比处理大案要案更重要,只有治理好骨肉相残、不忠不孝这类具体案件才能从根本上杜绝那些恶劣凶残的重大案件。
他在治内讲求德化,无论对于强者还是弱者,他多以仁德安抚,不加骚扰,清净无为。百姓也赖以安居乐业。陈寔为人冲和大度,最有名的就是劝梁上君子改过自新的故事。在政事上,那些违背忠孝底线的案情他绝不放过;但对于小偷小窃之人,陈寔还是愿意给他们一次改恶向善的机会。陈寔面对梁上君子不是捉拿归案、斩尽杀绝,而是聚集子孙,借训诫子孙之机巧劝犯过之人努力上进、好好做人。他说,做坏事的人并不是生来就坏,只是平常不学好,慢慢养成了坏习惯,本来也可以是正人君子的却变成了小人。最终,他的言语既感化了小偷,也教育了孩子们。
陈寔教子有方,时时处处以耳濡目染的方式熏陶和影响孩子们。另外,他的冲和大度也体现在对孩子的要求上,他的家庭氛围是宽松自由的。据《世说新语》夙惠篇中记载,陈寔的两个儿子陈纪和陈谌因为偷听父亲和朋友的谈话而将米饭煮成了稀粥。陈寔听两个孩子复述他们的谈话滴水不漏,非但没有责怪,反而很欣慰,说:“能把我们的谈话记到这种程度,糊就糊了吧,何必一定要饭呢?”陈寔对孩子实行宽松的教育,对他们的一些小疏漏并不究责,所以他的孩子们在这样良好的学习氛围中都积极努力,日后在品德、学问和政绩上都有所建树。
陈纪是陈寔的大儿子,少以颖悟有美名,是曹魏开国功臣陈群的父亲,也是“真人东行”中替父亲驾车的那一位。《世说新语》中记录他言行的条目很多,从中可看出他的睿智。“德行”第十则中对比了他们兄弟家庭教育的自由、友爱和华歆对待子弟的严格、肃穆。陈纪机敏的天性也有赖家中和睦自由的氛围而得以保存。
有一次,客人在陈纪面前提起早年陈寔被颍川太守误判受髡刑的事。陈寔早已不计较此事,并且自己后来做官还暗中提拔了该官员。客人偏不依不饶,让陈纪来评一评太守与他的父亲。陈纪非常聪明,说“太守是高明之君,父亲是忠臣孝子。”但对方很刻薄,一再发难,陈纪只好引用历史上商高宗放逐孝子孝己、尹吉甫放逐孝子伯奇、董仲舒放逐孝子董符起的事例,告诉客人高尚明智的父亲尚可放逐忠臣孝子,这样明显的道理你难道不懂吗?终致“客惭而退”。
陈纪十一岁时去拜会袁绍,袁绍问陈纪怎么看待父亲在太丘的政绩。陈纪当然认为父亲是很了不起的,于是自豪地说:“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意思是:父亲对强者和弱者都用仁德安抚,不加骚扰,久而久之便愈受尊敬。)袁绍听后微微一笑,说:“我也是这么干的。是令尊效法我呢,还是我效法令尊呢?”这是一道“送命题”啊,没想到陈纪小小年纪机智过人,他脱口说:“周公、孔子生不同时,施行的策略却一样,但他们谁也没有学习谁呀!”袁绍不禁拍案称奇。想必当时陈纪的磊落大方、机智应变,应该给袁绍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吧!
陈纪自幼就非常出色,还表现在另一个小故事上。他七岁时,父亲与朋友约正午一同出门。结果时间已过,父亲久等朋友不来,就先出发了。朋友来了不见人,就对着门外玩耍的陈纪开骂。陈纪对朋友说:“您约好时间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儿子大骂父亲,就是失礼。”朋友自知理亏,下车想跟陈纪握手。不想陈纪头也不回地进屋了。陈纪小小年纪,却说话行事镇静沉着,面对成人的非难,能针锋相对、义正词严地反驳回去,逼得对方哑口无言。如此胆识、魄力、见识、作为,真是叫人叹服。难怪父亲对陈纪、陈谌这俩兄弟心生赞叹:“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这是成语“难兄难弟”的出处,原指兄弟俩各有长处,难分高下。),真是一对才学见识出色的好兄弟啊!
陈谌是陈寔的第四子,素以德高著称,多次受到朝廷的征召,曾任司空掾,可惜早逝。有人问陈谌的父亲何德何能配享天下重名。陈谌回答:“家父好比生长在泰山一角的桂树,上有万丈高峰,下有不测深渊,上受甘露浇灌,下有渊泉滋润。在这种情况下,桂树怎知泰山有多高、渊泉有多深呢?同样,家父也不知这功德的有无。”功德在己,犹如桂树,好山好水天然长成,也自然香飘千里。陈寔是如此,他的孩子也是如此,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长成,自修炼成高洁之质,坚持做好自己便可,不必在乎旁人的眼光。
陈寔不光是儿子出色,孙子也很优秀。前面“难兄难弟”的评论就是在两个孙子陈群、陈忠比较各自父亲的功业品德高下不能决时陈寔的回答。自陈寔这个爷爷起,陈家就以品德学业为重,陈寔为人冲和大度,常施恩于人,家风自由、宽松、和睦,儿子们才学见识高明,孙子们更是在学问为人上一争高低,家风使然,陈家的儿孙们不优秀也不行啊!
陈群少时常跟随爷爷出入贤良俊才家,听爷爷、父辈们谈论学问、修行之道,等他长大后不仅为人秉性坚贞,而且以其突出的治世之才,竭忠尽职,为曹魏政权的礼制及政治制度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是“九品中正”选官制度和《魏律》的主要创始人。陈群性格正直通雅,据《世说新语》方正篇记载,魏文帝受禅登基,陈群脸上有悲愁之色。文帝问他为什么不高兴,他说:“我与华歆都曾忠心侍奉过汉,如今虽然对您的教化感到欣喜,但仍不免把对汉的感情表现在脸上。”曹丕听完并未怪罪他,还委以重任,并将托孤之事交付于他。
陈寔的曾孙、陈群的儿子陈泰是三国魏的一员大将,人们将他与父亲陈群比较,认为其父通达儒雅,渊博练畅,在以天下教化为己任方面胜过儿子;陈泰在干练果断、建功立业方面超过父亲。陈泰在雍州任上成功防御了蜀将姜维的多次进攻,为魏国的边防稳定立下赫赫战功。
著名书法家王羲之评价陈泰愤世嫉俗、正义刚直。《世说新语》方正篇记载了司马昭弑君的历史事件。甘露五年(公元260年)魏帝曹麾因不能忍受司马昭的胁迫,率近侍攻打司马昭,结果混战中被司马昭亲信贾充杀害了,宫廷内外一片哗然。陈泰得知消息后,跑到现场枕着曹麾尸体号哭尽哀。不久,司马昭也进入宫禁,见此情景,便问陈泰怎样才能稳定人心。陈泰说,只有斩杀贾充才能向天下人谢罪。司马昭不舍,问可否换个人。陈泰回答,只能杀职位高过他的,不能杀职位低于他的。司马昭最终没有答应。后来,陈泰因为此事忧愤而亡,一说是被害死了。
颍川名流太丘长陈寔一辈子讲求德化,乐天知命,淡泊自逸,为人冲和大度,平心率物,一直活到八十四岁。他宽和的待人之风和教子之方赢得了子弟百姓的爱戴。他去世时,前来致哀的有三万余人,车数千乘。司空荀爽、太仆令韩融等披麻戴孝、执子孙礼者以千计。中郎蔡邕为他撰写碑铭,大将军何进致悼词:“行成于前,声施于后,文为德表,范为士则”,其场面何其盛大隆重。陈氏一家满门俊才,世代受到人们的尊敬。
附:
《世说新语》“德行6”
陈太丘诣荀朗陵,贫俭无仆役,乃使元方将车,季方持杖后从。长文尚小,载著车中。既至,荀使叔慈应门,慈明行酒,余六龙下食,文若亦小,坐著膝前。于时太史奏:“真人东行。”
【译文】
太丘县长陈寔去拜访朗陵侯相荀淑,因为安贫乐道生活节俭,他没有仆役侍候,就让长子陈纪驾车送他,让第四子陈谌拿着手杖跟在车后。孙子陈群年纪还小,就坐在车上。到了荀家,荀淑让荀靖迎接客人,让荀爽斟酒,其他六个儿子上菜。孙子荀彧年纪尚小,就坐在了荀淑膝上。当时太史观天象后,启奏朝廷说:“有真人往东去了。”
《世说新语》“德行7”
客有问陈季方:“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季方曰:“吾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渊泉所润。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
【译文】
有个客人问陈谌:“令尊太丘长有哪些功勋和品德,以至于他得到了全天下的尊敬?”陈谌说:“我父亲好像一棵长在泰山拐角处的桂树;上有高达万丈的山峰,下有不可测量的深渊;上受雨露恩泽,下被深渊里的泉水滋润。在这样的情况下,桂树哪里知道泰山有多高,深泉有多深呢!不知道他有什么功勋德行啊!”
《世说新语》“德行8”
陈元方子长文,有英才,与季方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咨于太丘,太丘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
【译文】
陈纪的儿子陈群,素有英才,一次他和陈谌的儿子陈忠各自论述自己父亲的事业和品德,两人争执不下,便去问祖父陈寔。陈寔说:“元方当哥哥很难,季方当弟弟也很难,两人难分伯仲。”
《世说新语》“德行10”
华歆遇子弟甚整,虽闲室之内,严若朝典。陈元方兄弟恣柔爱之道,而二门之里,两不失雍熙之轨焉。
【译文】
华歆对待子弟很严肃,即使是在家里实行的礼仪也像在朝廷上那样庄严肃穆。陈纪兄弟随众人自在相处,互相关爱。但是两个家庭内部,都没有失掉安乐和睦的治家准则。
《世说新语》“言语6”
颍川太守髡陈仲弓。客有问元方:“府君何如?”元方曰:“高明之君也。”“足下家君何如?”曰:“忠臣孝子也。”客曰:“《易》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何有高明之君,而刑忠臣孝子者乎?”元方曰:“足下言何其谬也!故不相答。”客曰:“足下但因伛为恭,而不能答。”元方曰:“昔高宗放孝子孝己,尹吉甫放孝子伯奇,董仲舒放孝子符起。唯此三君,高明之君;唯此三子,忠臣孝子。”客惭而退。
【译文】
颍川太守判陈寔髡刑,剃掉了他的头发。有位客人问陈寔的儿子陈纪说:“太守如何?”陈纪说:“是个高明的人。”又问:“您父亲怎么样?”陈纪说:“是个忠臣孝子。”客人说:“《易经》上说:‘两人心意相同,行动一致的力量犹如利刃可以截断金属;在语言上谈得来,说出话来就像兰草一样芬芳高雅。’那么,高明的人怎么会惩罚忠臣孝子呢?”陈纪说:“您的话何其荒谬啊!因此我不回答你。”客人说:“您不过是将错就错,其实是没办法回答。”陈纪说:“从前高宗放逐了孝子孝己,尹吉甫放逐了孝子伯奇,董仲舒放逐了孝子符起。这三个做父亲的,恰恰都是高明的人;这三个做儿子的,恰恰都是忠臣孝子。”客人很羞愧,就走了。
《世说新语》“政事1”
陈仲弓为太丘长,时吏有诈称母病求假,事觉,收之,令吏杀焉。主簿请付狱考众奸,仲弓曰:“欺君不忠,病母不孝;不忠不孝,其罪莫大。考求众奸,岂复过此!”
【译文】
陈寔做太丘长官时,有个小吏谎称母亲有病请了假,事情败露后,陈寔就抓捕了他,命令手下杀掉他。主簿请求把他交给有关机构查究其其他犯罪事实,陈寔说:“他欺骗主上就是不忠,诅咒母亲生病就是不孝;不忠不孝,罪大恶极。查究出的其他罪状,难道还能超过这些吗?”
《世说新语》“政事2”
陈仲弓为太丘长,有劫贼杀财主,主者捕之。未至发所,道闻民有在草不起子者,回车往治之。主簿曰:“贼大,宜先按讨。”仲弓曰:“盗杀财主,何如骨肉相残!”
【译文】
陈寔做太丘长官时,有盗贼劫财杀人,主管的官吏抓住了他。陈寔前往出事地点,半路上听说有一家人生了孩子却不准备养活他,就掉回车头去处理这件事。主簿说:“盗贼的罪大,应该先查办。”陈寔说:“强盗杀掉物主,哪能比得上骨肉相残的罪大!”
《世说新语》“政事3”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译文】
陈纪十一岁时去问候袁公。袁公问他:“你父亲在太丘县任职时,远远近近的人都称颂他,他都做了什么呢?”陈纪说:“老父在太丘时,用恩德安抚强者,用仁爱抚慰弱者,让他们随着自己的心意安居乐业,时间越久,他们就越尊敬我父亲。”袁公说:“我过去曾做过邺县县令,也是这么做事的。不知是你父亲效法的我,还是我效法的你父亲?”陈纪说:“周公、孔子生于不同的世代,但是他们的举止礼仪,相隔万里却完全一致;周公没有学习孔子,孔子也没有学习周公。”
《世说新语》“方正1”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
陈寔与朋友约好时间一同出行,约好在中午见,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来,陈寔就先走了,他走了之后那个朋友才来。那时陈寔的儿子陈纪才七岁,正在家门外嬉戏。客人问陈纪:“你父亲在吗?”陈纪回答:“他等了你很久你都没来,早就走了。”那位朋友便怒了,说:“不是人啊!约好了一起走,却丢下我离开了!”陈纪说:“您跟父亲约好中午一起走,您自己中午没来,这是没有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其父亲,这是不懂礼仪。”这位朋友很惭愧,下车想拉陈纪。可是陈纪转身就回家了,头也不回。
《世说新语》“方正3”
魏文帝受禅,陈群有戚容。帝问曰:“朕应天受命,卿何以不乐?”群曰:“臣与华歆服膺先朝,今虽欣圣化,犹义形于色。”
【译文】
魏文帝接受禅让称帝后,陈群脸上有忧愁的神色。文帝问他:“朕顺应天命当了这个皇帝,你为何不悦?”陈群回答:“臣和华歆曾经都在前朝为官,如今虽然欣喜能得到圣上教化,可是缅怀过去的心情还是难以避免,不小心流露在了脸上。”
《世说新语》“方正8”
高贵乡公薨,内外喧哗。司马文王问侍中陈泰曰:“何以静之?”泰云:“唯杀贾充以谢天下。”文王曰:“可复下此不?”对曰:“但见其上,未见其下。”
【译文】
高贵乡公被杀,朝野内外舆论喧哗。司马昭问侍中陈泰:“现在该如何平息此事?”陈泰说:“唯有诛杀贾充以向天下人谢罪。”司马昭说:“可以比这更轻一点吗?”陈泰回答:“此罪只有更重的处罚,没有更轻的了。”
《世说新语》“赏誉108”
王右军目陈玄伯:“垒块有正骨。”
【译文】
王羲之评价陈泰:“有坚定的气概,有忠正的骨气。”
《世说新语》“品藻5”
司马文王问武陔:“陈玄伯何如其父司空?”陔曰:“通雅博畅,能以天下声教为己任者,不如也;明练简至,立功立事,过之。”
【译文】
晋文王司马昭问武陔:“陈泰和他父亲相比,如何?”武陔说:“说到通晓事物,优雅博学,以在天下树立道德楷模为己任,陈泰不如陈群;但是说到干练直接,建功立业,他超过了他父亲。”
《世说新语》“品藻6”
正始中,人士比论,以五荀方五陈:荀淑方陈寔,荀靖方陈谌,荀爽方陈纪,荀彧方陈群,荀顗方陈泰。又以八裴方八王:裴徽方王祥,裴楷方王夷甫,裴康方王绥,裴绰方王澄,裴瓒方王敦,裴遐方王导,裴方王戎,裴邈方王玄。
【译文】
正始年间,知名人士品鉴名士互相比较时,会拿荀氏家族中的五位和陈氏家族中的五位对比:荀淑比陈寔,荀靖比陈谌,荀爽比陈纪,荀彧比陈群,荀顗比陈泰。又拿裴氏家族中的八位和王氏家族中的八位对比:裴徽比王祥,裴楷比王衍,裴康比王绥,裴绰比王澄,裴瓒比王敦,裴遐比王导,裴比王戎,裴邈比王玄。
《世说新语》“规箴3”
陈元方遭父丧,哭泣哀恸,躯体骨立。其母愍之,窃以锦被蒙上。郭林宗吊而见之,谓曰:“卿海内之俊才,四方是则,如何当丧,锦被蒙上?孔子曰:‘衣夫锦也,食夫稻也,于汝安乎?’吾不取也。”奋衣而去。自后宾客绝百所日。
【译文】
陈纪遭遇丧父,哭泣哀恸,形销骨立。他的母亲可怜他,趁他睡觉的时候偷偷拿了一条锦缎的被子给他盖上。时逢郭泰去陈家吊丧,结果看见陈纪竟然盖着锦缎被子,就说:“你是天下的俊杰,四方的楷模,怎么可以在父亲去世的时候还盖着锦缎的被子?孔子说:‘穿锦衣,吃米饭,你能安心吗?’我很不认可你这种做法!”说完拂袖而去。从此之后连续上百日都没有宾客上门来。
《世说新语》“夙惠1”
宾客诣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炊忘著箄,饭落釜中。太丘问:“炊何不馏?”元方、季方长跪曰:“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著箄,饭今成糜。”太丘曰:“尔颇有所识不?”对曰:“仿佛志之。”二子俱说,更相易夺,言无遗失。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译文】
有位客人到陈寔家过夜,陈寔叫儿子陈纪和陈谌做饭招待客人。客人和陈寔在一起清谈,兄弟两人在烧火,不久都跑去偷听长辈们说话。因为做饭的时候两人忘了放上竹箅子,结果要蒸的饭都落到了锅里。陈寔问他们:“饭为什么没有热好呢?”陈纪和陈谌就挺直了身子跪着说:“父亲您和客人谈话,我们一直在偷听,所以蒸饭时忘了放上竹箅子,现在干饭煮成了粥。”陈寔问:“你们还记得我们谈论了些什么吗?”兄弟两人回答:“大概都记得的。”于是两兄弟开始复述,互相补充修正彼此的内容,竟然把大人们说话的内容一五一十地讲了出来。陈寔说:“这样的话,只喝粥也没事,干吗一定要吃米饭呢!”
《世说新语》“排调2”
晋文帝与二陈共车,过唤钟会同载,即驶车委去。比出,已远。既至,因嘲之曰:“与人期行,何以迟迟?望卿遥遥不至。”会答曰:“矫然懿实,何必同群?”帝复问会:“皋繇何如人?”答曰:“上不及尧、舜,下不逮周、孔,亦一时之懿士。”
【译文】
晋文帝司马昭和陈骞、陈泰坐着一辆车路过钟会家时,喊钟会一起来坐,却驾车走了。等钟会出来,车子已走了很远。等钟会赶到以后,晋文帝借机嘲笑他说:“和别人约好一起走,为什么迟迟不出来?大家全都等着你,你却遥遥无期。”钟会回答:“懿德、实力都矫然出众的人,为什么要跟大家合群?”文帝又问钟会:“皋繇是什么人?”钟会回答:“向上比不上尧舜,向下比不上周公和孔子,但也是当时的懿德之士。”
《世说新语》“排调3”
钟毓为黄门郎,有机警,在景王坐燕饮。时陈群子玄伯、武周子元夏同在坐,共嘲毓。景王曰:“皋繇何如人?”对曰:“古之懿士。”顾谓玄伯、元夏曰:“君子周而不比,群而不党。”
【译文】
钟毓任黄门侍郎,机警聪敏。有一次陪景王司马师宴饮。当时陈群的儿子陈泰、武周的儿子武陔一同在座,他们一起嘲笑钟毓。景王问:“皋繇是什么人?”钟毓回答:“是古代的懿德之士。”又回过头对陈泰、武陔说,“君子周而不比,群而不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