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与分子
(2019-07-23 09:00:07)分类: 投资札记 |
每个城市,都有重点中学实验班,区别是城市的级别。北京的人大附早培,上海的实验小学,应考者如云,每年都会吸引一批顶尖牛蛙。过万考生中,永远都是一批分子在较量有限的名额,而这些分子的总量不过千人。
有些文章,对于鸡娃,持有否定态度,认为小朋友过快的学习文化课知识,会导致后面厌学,导致学习成绩下滑。这类文章,是典型的心灵鸡汤,满足了巨大的分母家长心理需求,容易获得点击率。事实上,你去统计一下京沪两地每年的近千分子,这些孩子的求学、求职结果,一定会远超分母的成功概率。
所谓的竞争,背后也是昔日分子之间的较量。牛蛙的家长,大多都是昔日的分子,是各省千名以内的学霸。只有这样的家长,才能感受到同类的竞争威胁,他们不会认为努力教孩子学习是有问题的,因为,他们都经历过残酷的竞争。
一个省、直辖市,择优1、2百人,弄3个实验班,相当于千名精锐之间火拼。必然导致,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分母部分的几万人,去了也是白去,纯属是数学统计中被缺省掉的那部分。
千名以内,基本上可以确保C9高校入学资格。二八原则,再次发挥威力。C9苗子里,只有2成学生,可确保清北。所以,很多家长,精心策划,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路更宽些。精明的家长,会在小朋友幼儿园、小学期间,就把英文彻底搞定,达到美国高中水平,以便于爬藤。因此,在魔都,很多一线牛校的尖子生,英语都超级棒,走国际路线,不在国内拼竞赛和提前录取。
公平讲,国内本科、研究生教育,跟美国顶尖高校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千名分子之间的学习能力对比,成绩并不见得是唯一的衡量标准。有本事在各省考入千名的学生,都有相当强的学习能力。学习环境、学习策略,决定了差异性。如果,家长能够更好的规划孩子的前程,完全可以走出差异性竞争路线,没必要非得硬挤早高峰。
鸡娃,最起码的底线,就是要把孩子鸡到分子。分子中的分子,要看运气和努力。分母,绝对是不可接受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