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比与阅读
(2019-04-11 10:50:33)分类: 投资札记 |
我写这几篇关于类比的文章,其实是在阐述一个客观事实,就是人类所有语言的运行模式背后存在的体系问题。当我们在阅读古往今来的任何书籍时,都是在分析作者的思维体系,通过其自然语言表述,来经历作者思维体会过的符号逻辑。当阅读时,读者必须具备极强的逻辑分析能力,可从语言、文字中分解出模式,并体会背后数学的魅力。
有的书,看起来,就是胡逼咧咧。对读者来说,一眼看穿其分类体系、类比关系,很可能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大多数读者缺乏相应的训练。当分类体系不明确,类比关系不凸显时,读者很容易就会被作者的思维符号逻辑体系带到沟里。人们,很可能,不会深度挖掘女人、鲜花之间的关系,同星球、命运之间,到底有何分别。人们,会受限于自身的知识结构、分析能力,同作者一样,堕入认知荒谬中。但是,人类的知识巨塔,就是需要人脑不断的充满创造力的胡思乱想,去尝试更多的符号逻辑组合,遍历更多的可能性,设计更加复杂的程序逻辑。
A,写了一篇文章,其中设定了N套分类体系,M种类比关系。后人,在对A的文章,反复揣摩后,体会出更加深刻的模式,总结出更多的知识和经验,并传承下去,就是A的价值。至于,A整篇文章中,到底有多少是胡咧咧,有多少是想当然,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A的文章中,出现了何种深刻的创新性思维,洞察了宇宙自然的奥秘,将知识探索出来,并传承下去。
读书,本质上,就是良莠不齐、囫囵吞枣的过程。
每一本书,若论对错,几乎没有阅读价值。任何书籍,难免会存在局限性与不足。若论对错,书不可读。人的思想,就注定存在局限性。作者,写出漏洞百出的作品,并不奇怪,同其思维能力是相匹配的。读者不能看出来漏洞百出,那就是读者的问题。作者,并不保证自己的思维逻辑体系是无懈可击的,也无法保证。
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的道理,就在于,这世上无人脑袋是宇宙自然的程序机。用心去体悟,博采百家众长,会尽可能的消弭荒谬,缩小误差范围,但永远不会替代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