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投资札记 |
当人类试图用自然语言去解释现实问题时,只能选择尽可能接近现实,又便于交流沟通的方式,来用文字和语言表达。现实、表达、理解,这是个近似性传递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信息在不断失真。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现实看,本质未必是人脑最后理解的抽象模式。因此,人们脑海中理解的所谓对与错,其实是一种自我感受中的脑神经系统信号模式,而这种模式,经过表达、理解后,信息失真,往往同现实存在距离。而人们,又很容易陷入对脑神经网络信号的偏执,导致选择悖离现实,这就是认知谬误形成原理。
为什么,很多物理学大师,都认为自己不懂量子力学?量子力学,试图揭示出自然界的本质,但是,无论如何用语言来类比,用数学来计算,用理论来预测,还是有小数点后十几位之外的误差。所谓的懂,距离现实,还是有距离。这世上最懂量子力学的物理学大师,反而越是接近现实,越体会到无法彻底掌握现实的本质。其他对此现实问题理解不够深刻的大脑,想要理解,只能去学习前人总结出来的各种类比,以达成对该现实的洞察力。
理论与现实,存在表述上的距离。人脑对理论的理解,还存在一个程度问题。
人脑,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其实是在运用自身的类比思考能力,复制前人走过的路,去体会前人设计的类比,无限接近前人曾经接近的现实,但不等于彻悟现实。这个道理,就像是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来一版倚天屠龙记。每个演员,都试图演出更出色的赵敏。无论演技有多好,金庸的原著中,赵敏的精髓,只能接近,不可能完全演绎。最近这版赵敏,最起码,从生理年龄上,最接近小说中的赵敏。而且,不同人,对赵敏的理解,是完全不一样的。我的理解,就很接近陈钰琪演绎的赵敏。别人,可能不是如此理解。因此,就会出现分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