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邓海清:拨备率下调护航“表外转表内”,银行利润提高

(2018-04-12 21:29:32)
分类: 转载精华

[注:到处都是割韭菜的,短期蓝筹股抛压,有部分是基金跟银行抢信用债,割银行韭菜。股票市场暂时扔身后,债券市场韭菜先抢了再说。]


邓海清,“海清FICC频道”全球首席经济学家,人民大学客座教授;陈曦,“海清FICC”大资管频道研究员

2018年3月6日,媒体报道银监会于2月28日印发的《关于调整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监管要求的通知》(银监发[2018]7号),调整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监管要求。《通知》的调整内容包括,拨备覆盖率监管要求由150%调整为120%~150%,贷款拨备率监管要求由2.5%调整为1.5%~2.5%。各级监管部门在上述调整区间范围内,按照同质同类、一行一策原则,明确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监管要求。

从概念上讲,贷款拨备率又称拨贷比,为贷款损失准备与各项贷款余额之比;拨备覆盖率可简称拨备率,为贷款损失准备与不良贷款余额之比。对于具体公式,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各项贷款×100%;贷款拨备率=贷款减值准备/各项贷款×100%;拨备覆盖率=贷款减值准备/不良贷款×100%。贷款拨备率=不良贷款率×拨备覆盖率。

在实际执行中,两项标准中的较高者为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的监管标准。存在一种不良贷款率,保证两项指标恰好同时满足,即最少的减值准备可以同时满足2项基本标准,一般称之为“黄金不良贷款率”。

因此,对于此次监管按情况下调拨备覆盖率和贷款拨备率,可以达到调控贷款分类准确性、提高处置不良贷款主动性、银行可使用利润提高、提高资本充足率的目的。

回顾历史,媒体早在2016年初就报道“监管研究降低拨备覆盖率至120%”(2016年2月,财新网),但直到两年后的2018年2月28日银监会才发文,其时点值得深思。当时媒体报道银行呼吁降低拨备覆盖率的原因是“资产质量不断恶化”,回顾不良率确实在2012-2016年不断上行,2016年三季度达到最高点1.76%,而2017年以来银行不良率下降至1.74%,上市银行不良率在2017年下降更为明显。为何不良率开始下降之后,银监会才下调拨备率?市场的主流解读是因为“十九大”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列为三大攻坚战之首,而化解银行不良风险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重要内容,降低拨备率有助于银行将更多的资金用于处置不良资产。

我们认为上述解释不无道理,但是我们认为,此次下调拨备率或许也与2017年开始的银行“表外回表”、资本金压力急剧上升有关。表外资产回表的最大困难在于,进入银行资产负债表后,相当多的资产需要银行补充资本金,因此除不良外,增加了另一大块资本占用。下调拨备覆盖率有助于缓解银行资本占用,有助于银行表外资产顺利回表,这会降低“表外回表”的摩擦成本,有助于金融市场平稳过渡。

我们认为拨备率下调利好债券市场,其传导逻辑有两个:

第一,银行资本增加,银行可投资于信用债、委外的规模扩大,利好债券市场

第二,银行资本增加,有助于帮助银行“表外转表内”,“表外转表内”能够顺利进行,对金融市场的影响也将降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