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觉与统计
(2018-04-02 14:10:59)分类: 投资札记 |
为何,我很早就预见到零售金融业务不存在护城河?道理很简单,数学统计比直觉分析更有效。
我们可以看很典型的直觉分析带来的实质性谬误,这些思维模式,广泛存在于众多投资者心中,且大多数人对此并没意识到。其实,此类问题,是典型的心理问题,依赖简单的数学统计就可以纠正,但人性如此,洞察力消失于肤浅的定性。
1、高净值人群,是信用卡业务的重要客户群。招行,最早开展零售金融业务,因此,在高净值人群中具有品牌效应,在信用卡业务上具有经营性壁垒。
答案:高净值人群,是最垃圾的信用卡客户,不具有透支消费能力。
2、招行为首的零售金融业务为核心的商业银行,已经掌控了零售金融业务市场,存在护城河,其他后发者很难在该业务建设城堡。
答案:中国人均信用卡数量0.3张,美国3张。直觉为基础的定性思维,在巨大的市场成长空间面前,极度苍白。这几年,任何一个股份行试图转型零售金融业务,你都会看到急速增长的发卡量。浦发、平安、兴业,各个如此,跟直觉定性分析得到的逻辑完全不一样。道理很简单,定性分析的逻辑来自想象,数学统计不支持,大数据给出的答案是另外一个。
3、银行业资产增长空间有限,未来中国银行业只能低速增长。
答案:中国人均GDP之路距离发达国家还很远。除非,中美贸易战中国输的一塌糊涂,中国进入中等收入陷阱,否则,30亿张信用卡还要发出去,仅消费金融一项产生的资产总量,将跟随人均GDP不断涨几十年,你有多深邃的洞察力去遥望?
4、中国GDP不断降速,银行业净资产收益率也会不断降速。
答案:格力、万科,都曾经面对过类似质疑,结果是完全相反。市场集中,对于具有核心竞争力企业,不会影响净资产收益率。GDP增速、企业净资产收益率,并非完全直接正相关,而是存在差异性。3%GDP增长,照样可以出现15%净资产收益率。
很多问题,依赖直觉去分析,面对数学统计会非常苍白。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都极度自恋自己的分析能力,对逻辑的理解太肤浅,被各种心理效应所支配,对针对性极强的数据统计缺乏深刻认识,错估了逻辑,误判了走向。
举个例子,17年各商业银行净资产收益率数据基本都出来了。18年M2增长速度有可能超预期,超过17年8.2%增长,且净息差修复,不良资产拐点明显。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挡18年银行业整体净资产收益率反弹,确定17年为过去10年经济周期银行业整体净资产收益率最差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