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同学对GDP的概念理解不足,算算大账,就知道GDP到底是什么概念了。今年和去年GDP都是10万亿美金,去年是63.64万亿人民币,今年大数估算估计是68万亿人民币,因市场预期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会下滑到6.8以下,所以,中国人民2015年白增长了。你信么?68万亿人民币,13.7亿人口,人均GDP5万人民币、7300美金(按6.8计),这就是每个中国人一年劳动和资本收益的总产值。一个月4000多一点儿,你说是不是增加值?
储蓄和投资之间的关系,就像是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是镜子的两面。假设,一国的投资资金来源都是国内,则该国的总投资量取决于总储蓄量,那么,储蓄率的高低,就决定了投资的强度。投资,又是拉动企业人员培训、技术创新、设备升级的必须手段,是提升全要素劳动生产率的核心因素,因此,储蓄率越高,越容易推动投资,也就越利于加速经济增长。
储蓄,对于投资来说,并不一定完全是国内储蓄,来自国际的储蓄也是一样的,这就是美国这种全球资本注入地的优势。美国政府,对于美国企业和个人的收入分配索取能力是很强大的,区别在于,美国政府通过大规模的债务融资来强化收入,其实是寅吃牟粮。债务融资,很大来源是中日和中东产油国的储蓄。这些国家,源源不断的储蓄注入美国,让美国的实际通货膨胀率降低,出现所谓的输入性通缩,压低了美国的资本获取成本,降低利率,提升了美国整体融资能力。这是好事,还是坏事?说中国输入通缩,纯属扯淡。96年,美联储就意识到可能经济过热通胀要起来,但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速度超过联储预期,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源源不断的亚洲国家储蓄涌入美国债券市场,托起了资本需求,让企业可以用低成本融资投入生产和技术创新,且计算机信息革命带来巨大机遇,大幅提升了企业生产效率,形成纳斯达克泡沫前夕的全社会经济增长加速。
储蓄、投资,是一体两面。消费,就变成降低储蓄和降低投资的对立面。过度的消费,会导致企业和个人储蓄不足,投资不够,就会降低市场整体的经济增长速度。过度的消费,到底是什么程度,这是个模糊的概念。
从GDP构成计算的两种方法看,其实就是凯恩斯主义和供给学派。
从支出角度计算,以支出思维看,拉动消费、投资、出口,通过刺激需求就可以带动整体GDP增长,但是,会带来过高的杠杆率。
从收入角度计算,以收入思维看,减税、出清过剩产能,刺激企业投资,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会加大企业收入,也会带动个人收入增长,政府尽量少参与一次收入分配,降低二次收入分配强度,会让市场带动企业增长,让市场经济恢复活力,脱离经济衰退。
供给侧改革,就是要求个人和企业加大储蓄,降低杠杆,出清过剩产能,恢复收入增长,降低整体风险,通过延迟消费和延迟纳税来复苏资产负债表。
现在的矛盾,就在于供给侧改革要求资产负债表收缩,但是,还要加大创新和社备升级投资,还不能降低对基础设施必要投资,那就需要很多钱,很多储蓄,因此,决策层的眼光望向国外,寄希望于人民币国际化吸引大量储蓄进入中国。这是重要的国家战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