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可以替代人力从事一部分生产劳动,辅以人工智能会强化劳动能力,替代更多的人力,抬高人均劳动生产率,这会从供给端提高生产效率。但是,从需求端,除了创造出一条机器人相关领域产业链以外,无法同自然人一样创造庞大的需求。技术,对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有着巨大促进作用,对于创造实际需求来说,最具有拉动作用的还是人口。
从创造供给的角度看,最无私的莫过于地球,空气、水、矿产、土地,都无私的提供给人类生产生活成为必须的供给品,而地球的需求端在哪里?为此,人类创造性的构建了一个产业:环保。
当今世界经济最大的增长阻力,其实来源于需求不足。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确实可以提高人均劳动生产率,将一二产业人口需求比例不断压缩,提升第三产业人口,而创造需求的最核心拉动力,自然人增长速度,并不乐观。中国,正在面临这个问题,或者说未来必然面临这个问题。
从人口增长速度看,世界经济潜在需求增长速度必然处于低速,因此,全世界都要适应经济低速增长的常态。外需不振,内需不强,对中国来说,是很正常的经济调整过程。从产业调整看,即使中国启动大规模的机器人战略,替代大批劳动人口,也一样无法创造性的产生巨大的需求。即使,中国政府有能力从全国民众手里财富一次分配,又能推动财富二次分配,通过大量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科技产业推动经济增长,也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人本身需求增长潜力不足问题。
需求不足,是很难解决的。凯恩斯主义,可以通过政府这个有形之手,强行推动需求增长,但是,无法在人均劳动生产率提升到天花板时再继续拉升出空间,这就是美国终将驻足不前的原因。而中国,由于存在较低的人均劳动生产率,还存在较高的人均经济增长潜力,因此,未来二十年中国有机会保持较高速度增长。对美国来说,跟科技要生产力,是在所难免的,但是,这会很难。
还有一个提高全球经济需求的好方法,就是推动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通过加大投资人口众多、潜在需求庞大的发展中国家,以此拉动全球经济增长,这就是中国搞一路一带战略背后的科学道理。仅从中美两国着手,已经不能带动全球经济加速发展,只有加大力度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投资,拉升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人口需求才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但是,这会涉及到非常复杂的文化、政治、军事问题,对人类社会发展是个很大的挑战。
从中国看,人口战略必须要调整,这是最根本的影响经济发展的大问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