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价能源正在取代廉价劳动力 塑造全球新格局

标签:
股票 |
分类: 转载精华 |
【注:劳动生产率提高,让类似机器人技术帮助美国大幅降低人员工资刚性成本。页岩油、天然气,让美国能源价格下滑超过三分之一。外加,中国工人工资不断上涨,美国工人工资滞涨。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美国制造业再次复苏了。石油价格,将长期维系在现有70美元水平线,这是美国页岩油获利线,至少,美国乐得见到这样的局面,这会带动整个美国制造业崛起。这就给世界经济带来崭新格局。石油、石化、新能源,都是页岩油技术发展的受损方,这类股票的风险,必须要考虑到其重大冲击。】
来源:华尔街见闻
20年来,全球化最大动力是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劳动力差。而现在,全球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已经让位于廉价能源。石油的价格下降,页岩气热潮使得美国的天然气价格低至法国的三分之一。大量的公司正在搬回美国,能源价格正在塑造全球的新格局。
对于要搬迁的公司来说,这个世界已经天翻地覆。廉价的能源是新的廉价劳动力。德国呼吁瑞典支持扩大两个煤矿,而欧盟转向清洁能源的努力正面临挑战。
曾经的劳动力价格差使得纺织品、电子产品和其他行业将工厂从发达国家搬迁至中国。现在,工资的差距正越来越小,而能源价格差距却在变大。在对生产效率进行调整后,中国的人工价格已经超过美国的一半。而能源价格则不断下跌。美国从中获益不少。
尽管油价下跌从理论上来说对所有能源依赖的国家有利,但是各国获利的程度并不一致。全球最大的获益者就是美国。大量的公司正在搬回美国,尤其是能源消耗较大的化工、石油、钢铁行业。
欧洲则每况愈下。长期来看,补贴可再生能源、对碳排放收费可以帮助欧洲获得更廉价的清洁能源。然而,现在政策正让欧洲公司远离欧洲。
很显然,与其在欧洲建造一个全新的、环保的工厂,不如选择把产品放到中国现有的工厂制造然后出口——后者便宜得多。
即使现在欧洲国家抛弃清洁能源,它也很难赶上美国页岩气的脚步。就算美国将廉价液化天然气出口至欧洲,美国依然在能源上具有成本优势。
随着全球薪酬差距的缩小,能源价格的比较优势变得更为突出。
全球其它地区的工资增长帮助了美国制造业的增长。在2006年-2011年,亚洲平均薪资年均增长5.7%,而发达国家增速仅为0.4%。而生产效率也有所提升,工厂不再需要那么多的工人。一座高级的制造工厂雇佣工人往往少于200人。
所以,公司正在搬离亚洲,回到美国。
德国化学公司BASF正将其5年200亿欧元投资计划中的1/4投向美国。BASF计划在美国建造14亿美元的丙烯工厂。天然气不仅仅能提供能源,还提供化学原材料。
即便欧洲的工厂没有被关闭,其部分产能也已经被转移至了美国。
奥地利钢铁公司正在德州建造一个5亿欧元的设施,该设施的产量将是奥地利本土钢铁厂的5倍。其将在德州使用廉价的天然气加热锅炉,而非其在欧洲使用的、更为昂贵的煤。
拥有大量的页岩气储备无疑是美国的一大福音。但欧洲必须意识到,全球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已经让位于廉价能源。忽略这个问题,欧洲经济将陷入更大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