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续)
(2014-11-15 09:43:03)
标签:
房产 |
分类: 投资札记 |
《人均》,这个思维方式,有一个特别重要的概念,就是GDP、GNP的差别对待。
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常规路径是这样:贸易、物流、房地产、金融,以这个顺序进行产业升级。一个不毛之地,从种地搞农业开始,进行工业化,再到不断跟其他地区进行产品交换,直到发展成为金融中心,整个升级路径都是按照这个顺序。纽约、上海,都是这样进化滴。
金融业,强悍的地方,在于其有能力超越GDP概念,升级到GNP,可以实现一个机构所属国民在全球化经济竞争中,为机构获得垄断性经济效益。作为这样的机构股东,你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GDP笼罩下的利润增长极限问题,而是,国际化,升级为更高纬度的增长视野。
未来40年,人口保持不变的话,中国人均收入提高5倍,经济总量提高5倍。以目前金融业渗透程度,占据GDP总量为5%模糊计算。假设,40年后,金融业增加值占据GDP总量10%,这样,就会造成金融业年增加值提升10倍。如果,止步于此,则金融业增长天花板就形成了。成长估值的基础,会依托在这个数量级下,很容易就计算出内在增长的复利潜力为年化6%。
《增长极限》中,预期未来40年,上市核心企业年化复利8%都是乐观预期,这同金融业平均年化6%的增长预期是相匹配的。
那么,为什么,美国的大型金融机构,能够持续不断突破美国国民经济增长局限,收获持续较高的ROE?为什么,巴菲特把富国银行作为唯一选择下的投资标的呢?
道理很简单,美国大型金融机构,赚的不是美国GDP增长提供的经济效益,已经,完全寄生于世界经济,成为世界金融中心背后的强大获利机器。前面,以GDP增长极限判断的所有逻辑,用不了40年,就完全失灵了。中国的核心金融企业,会借助人民币国际化、资本市场国际化,大规模输出资本,从世界经济增长中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否则,必然收敛于6%为基础的复合增长率。
美国的大型国际化企业,赚的利润,都早已摆脱美国经济增长制约。苹果、高盛、宝洁、辉瑞,各个领域的核心企业,都是在全球扩张。这就是蓝筹的威力。
现阶段,中国走向国际化,最具有确定性的GNP扩张型企业,就是金融业。原因很简单:人民币。
前一篇:物流速度
后一篇:2014年10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