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检验方法

(2013-12-11 23:12:53)
标签:

育儿

分类: 投资札记
  在中国,实际通货膨胀率统计数据的真实性,是最值得怀疑的,估计没人相信。
  控制CPI在3%以内,是个很现实的目标,不通过利率手段很难实现。

  过去,没有利率市场化的情况下,通过政策压低存款利息,推动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
  现在,逐步放开存款利率,存贷款利率不断上行,就会导致固定资产投资效率要求越来越高

  通过利率市场化,降低了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泡沫化趋势,降低了M2增速,控制货币增长。
  这种方式,是符合市场规律的,但是,必然导致由中国政府主导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受到挑战。

  过去,货币增长主要源于政府融资搞基础设施,房地产公司盖房,政府收税,这个资金推动逻辑
  现在,货币增长要恢复到政府引导的新兴产业上,通过更加高效的资源配置手段,完成经济增长

  一个简单的方法,可以看到实际效果。
  第一、观察物价,是不是出现企稳,甚至,下滑;
  第二、观察M2增速,是不是依然保持在比较高的增长速度。
  如果,这两者共存,则说明,中国政府一直期待的7.5%增长和CPI在3%以下,有希望能够实现。

  从目前看,已经有了这个迹象。
  物价,没出现大幅上涨,但是,货币扩张速度依然保持,经济增长无忧。

  这是非常高难的宏观经济管控,要求很高。
  要感谢政府消费退出,物价泡沫被击破,相当多商品的浪费式消费被清洗掉。
  接下来,如果老百姓能切实的感受到就业、实际收入、物价的改革成果,将会真正启动内需增长

  银行,没什么可怕的。
  银行,只要是背靠持续高效增长的宏观经济,就不可能不赚钱。
  银行不赚钱,居民消费增长个毛,钱都放家里长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控通胀
后一篇:捆政府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