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之痛
(2013-11-28 10:56:00)
标签:
育儿 |
分类: 投资札记 |
目前,理财产品的一年期收益率,普遍都超过5.5%。
在名义GDP增长率能达到7.5%的水平下,间接融资能够承受的最高成本大概就是降低两个百分点。
换句话说,长期融资成本超过5.5%,基本上就是利率市场化压力的合理水平线了。
我认为,当前中国金融市场效率很高,已经初步完成存款利率市场化。
对于银行来说,能够背书信用,以假设的刚性兑付为承诺的大规模长期融资利率,基本上达到合理区间了。
不能够实现GDP平均增长水平的企业负债,自然无法得到持续融资支持,面临融资压力。
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在银行融资领域一定会存在。
某些行业产能过量,可以承受20%-30%产能缩减,行业利润不支持持续高融资成本。
这部分产业必然会存在转型、再平衡,也必然导致一定规模的呆坏账。
大而不死,但又该死,这类企业大多数都属于国有企业,能够从银行低成本融资,恐怕要被逼转型。
转型之痛,主要针对的就是无法承受高融资成本的企业。
目前,中国宏观经济能够保持较高速度增长的行业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其中,政府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投资还是拉动能力最强的,但是,已经逐步进入降速。
消费领域的增长速度13%左右,小微企业能承受的平均融资成本大概1分,已经到了极限。
民生银行,也不存在继续大规模拉高消费类小微信贷利差的空间了。
导致这种被动局面的主要原因就是出口,出口加工类企业是最容易出现呆坏账的重灾区。
其次,就是贸易流通类企业。
直接融资市场的主要参与者是银行,债券市场并没有成为非标的替代品。
中国缺乏大规模的直接融资投资者,就等于永远没有市场化。
市场化的目的是为了降低综合融资成本,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
面对银行一家独大的局面,间接融资依然是主要力量。
投资者,讨厌风险,需要背书刚性兑付信用。
在这种大环境下,不存在绝对自由的市场化。
投资者的风险意识,不会一夜之间转变其风险偏好。
通过银行出售的理财产品,本质上依然是间接融资,银行是要抽水的。
归根结底,转型之痛属于缺乏市场化的资产与机构。
在紧平衡的大环境下,必然会逼迫一批游戏参与者提高参与的竞争力。
痛会有,死很难。
转型的loser,已经明晃晃的站在市场化的对立面,无法阻挡。
后一篇:资产价格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