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挥手告别工行
(2013-05-22 10:48:52)
标签:
育儿 |
分类: 金融业 |

如果高盛(Goldman Sachs)不再想持有你,而其他投资者蜂拥而至,这说明什么问题?
这家美国投行已卖出其所持的最后一批中国工商银行(ICBC)股份,实现了近乎三倍于初始投资的回报(工行目前是全球市值最高的银行)。实际上,这无非表明,高盛对工行的投资就是一笔私人股本投资。
2006年,高盛出资26亿美元入股工行。通过包括本周减持在内的五次减持,高盛获利73亿美元,年复合回报率达25%。不错的业绩。自从高盛在工行上市前入股以来,工行资产和营收增加了近乎两倍,而盈利则上升了5倍。自2006年10月上市以来,工行股价累计上涨三分之二。
但这笔投资绝非一帆风顺。其市价具有波动性,有两次缩水大约5亿美元,尽管平均计算下来,每年的增值幅度也达到5亿美元。这笔利润也没有计入高盛分享给工行的专业技能的成本。另外,全部收益也并非由高盛一家独得,因为其中有部分股份是代替其客户持有的。
高盛是时候罢手了。入股工行源于高盛私人股本团队的努力,现在工行的增长正在放缓。 如今工行的市净率已从上市时的逾2倍、2008年逾4倍的峰值水平降至1.2倍。未来两年,预计工行营收的年增长率将达10%左右,这已相当不错,但不过为高盛持股期间增长率的一半;净利润增长率预计为6%,为高盛持股期间的五分之一。
从私人股本角度看,这笔投资确实赚得盆满钵盈。不要忘记,当高盛前老板汉克•保尔森(Hank Paulson)在2003年通过购买不良贷款组合首次向工行示好时,工行的官方不良贷款率高达25%。工行可谓前途未卜。高盛承担了风险,也由此获得了回报。这正是私人股本应有的运作方式。
Lex专栏是由FT评论家联合撰写的短评,对全球经济与商业进行精辟分析
译者/邢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