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报
(2013-04-25 08:25:35)
标签:
育儿 |
分类: 投资札记 |
财报,是企业基本面的一个信息汇总,可以反映企业的基本情况,但是,前提是要懂企业的业务。
根据财报去准确判断一个企业是非常困难的,现实中,审视企业用这种方法,必然存在缺陷。
举个例子,我曾经和银行管信贷的一个朋友聊到这个话题,我问他,你们银行信贷审核,看的这些材料,有多大作用?朋友就跟我讲了个故事。一个企业,优秀的会计,应该准备三套账:第一、企业看;第二、税务局看;第三、银行看。一个企业到银行跑信贷,把给税务局看的账拿给银行,第一批贷款是批下来了,后面的贷款,怎么弄也弄不出来了。这都是真实的事。这也就是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接触过企业运作、贷款运作的人,才会很懂的真实的规则。
仅仅凭借财报,就想彻底读懂一个企业,看懂门道,是基本不可能的。在此之前,必须要深入的了解企业的发展战略,发展方式,甚至,对很多细节都要深入思考,再去通过财报求证,才有可能得到一个模糊的结果。这个结果,注定不可能精确。
银行,这么复杂的一个业务体,单纯通过财报能不能看到其基本面呢?我可以很确定的说,这是不可能的。读懂金融类企业的基本前提是,必须厘清其资产组成结构,必须要对各类资产的获利与风险进行客观评估。银行,从来都不会把所有资产明细提供给投资者,你凭什么把握财报中的数据?面对个体与系统性风险,怎么评估,怎么规避,这是一门学问。相当程度上,是靠对宏观、微观经济的理解,而不是,仅仅依赖财报数据。
我记得,当初民生银行开展小微之初,市场并不看好,其财务数据,ROE之类的指标,低于其他同类型企业,估值水平明显偏低。这时候,静态数据无法展现企业背后波澜壮阔的变革与成长。现在,数据开始体现出这种成果,业绩预期出现,市场肯定。这些,都是真实的事。在我投资民生银行的过程中,不知道面对过多少这方面的口水,本质上,实际都来自于对企业的理解分歧。
不良资产,这块的理解,绝对不是数据上那么简单。
处理过不良资产的都会明白,不良资产实际上就是个财务数据。资产的结构特点,决定了该资产是不是会成为最终的损失。甚至,该银行的经营文化,也会决定该资产是不是最终会彻底变成不良。有抵押物的不良资产,通过资产拍卖出让获取资金,这里面猫腻很多。
资产价格,在确定成为不良时,是一个价格。剥离给不良资产管理公司,是一个价格。通过市场化手段处理,是一个价格。有法律问题,拖了很久的官司,导致,市场资产价格波动,又是一个价格。因此,银行的不良资产,实际上是个跟时间与市场资产交易价格相关的数据。该数据,往往会出现一些莫名其妙的变化。背后,对应的是该银行整体不良资产的处理能力,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
民生,有一个特点,是个民营银行,其不良资产处理团队,会有业务考核。这里面,对于传统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可是个肥差。但是,对于民生这样的银行,企业文化上不太容易操作。所以,工作成绩好了,往往就会在某个时点,多出来点废旧产品回收剩余价值超预期。
民生跟钢铁行业相关的信贷,对应的阶段性不良预期,实际上是跟钢铁市场价格走势息息相关。房地产、有色金属抵押信贷不良,实际上的道理是一样的。动产、不动产抵押信贷,最终的风险处理,关键还是要看市场价格。抵押物的不良处理,要看企业的文化和大环境。民生季报,在净资产与不良数据上的处理疑问,应该与此相关。
后一篇:业绩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