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电商破题“最后一公里” 难以把控的软肋
(2012-08-03 09:45:15)
标签:
杂谈 |
分类: 零售消费 |
【注:很快,战火即将烧到医药零售领域。】
来源:医药经济报
客户9点下单成功,10点就能货到签收!这不是神话,如此极速的配送首次在医药电子商务领域上演。
上月,金象网在北京地区开始试运行“金象一小时”活动,凡购买“金象1小时”专题页内的特惠名品,即可享受1小时“即买即到”的网上购药新体验。
尽管该活动仅限于北京地区,但其开创了网上药店极速配送的先河,不失为医药电子商务破解物流配送难题的一种尝试。随着竞争日趋激烈,医药电商企业之间的战火已悄然烧至“最后一公里”。
“最后一公里”破题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共有113家企业获得网上药品交易资质,其中包括药品零售企业68家。医药电子商务作为一个刚兴起的行业,尽管商业模式尚不成熟,但业内企业之间的竞争已是硝烟四起。
电子商务有几个关键:价格、流量以及物流。能不能走好物流配送的“最后一公里”是决定电子商务服务质量的“分水岭”。曾获互联网上最具号召力的“快时尚品牌”的凡客诚品不惜大手笔自建物流“如风达”快递公司。而后起的大电商京东商城亦正是依靠新建立的211限时送达服务物流配送体系,才得以在一线城市超越了其他电商企业。
尽管医药电子商务目前面临着增量却难增利的尴尬,但要在未来充满潜力的市场中分得一份蛋糕,物流配送是绕不过的基础。除了拼市场拼价格外,物流配送亦成为医药电商企业“火拼”的一站地。
除金象网首试极速配送外,据悉,为了完善物流,健客网已经打算在北上广等中心城市尝试直送。今年有望销售破亿元的开心人网上药店亦曾表示,年内将在上海、广州、成都等城市筹建物流中心,并在北京建立自己的第一支配送队伍以及物流配送加急服务。
月心至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开心人网上药店原董事总经理史文禄曾提出,物流配送是个利润创造中心、用户体验中心。当在一个城市的订单达到一定规模时,可以考虑自建物流。除了减少成本的优势外,自建的物流团队做配送,送达的时效性、用户体验将大大增加,这是竞争对手难以逾越的重要资源。
自建物流并非易事,对物流的把控也是难题。在订单尚未达到一定规模时,大多数医药电商企业还是选择了第三方物流进行配送。但是,各城市的物流体系差异大,物流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往往带来许多不可控的麻烦。
在“最后一公里”的竞走上,不少网上药店的配送是借助实体门店的就近配送。在实体门店配备几名专职送货人员,订单距离哪个分店近,就指定哪个分店配送。这样一店两用,既作售药网点,又可配合线上销售作为物流转运点,配送效率提升不少。
但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指出,借助实体门店解决配送问题的,会受到实体门店数量以及分布区域的限制,走好“最后一公里”并不容易。我国的连锁药店大多是区域性的,门店遍布全国的连锁药店极少。而互联网是开放的,客户和订单均打破地域限制,实体网点能解决所在区域的配送问题,却难以满足外地乃至全国的配送需求。金象网推出的极速配送服务无疑是攻克“最后一公里”的一种有益尝试,但恐怕也难在其他地区和其他企业复制。
难以把控的软肋
仅在去年,腾讯旗下拍拍网、淘宝网、京东商城三大电子商务巨头不约而同地涉足医药电子商务领域。
从这些数据上看,虽然要爆发式发展还需要一个过程,但医药电商的前景一片大好,拥有同样高效的物流体系,方能决战未来。对于B2C企业,供应链的管理能力是其核心竞争力,也是其发展的瓶颈。反观医药电商,现今物流配送亦成了掣肘软肋,物流跟不上使整个医药电商营销网络变得脆弱。在整个网上购药环节中,物流配送是比较棘手和不可控的。
药品属于特殊商品,对物流配送有相当专业的要求。客户在网上订购,通过物流配送取药,整个过程不同于普通商品,要求物流从贮存、配货到送达签收,都要做到专业、规范。而目前,普通的物流企业显然都不具备配送药品的成熟条件。国内能够熟练与电商企业配合完成药品配送的物流公司不多。
当前我国多数连锁企业以区域发展为主,进军线上发展后,连锁企业面对的消费者来自全国,这就出现了医药物流难以企及医药电商发展的情况。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我国的医药物流存在五大问题:一是服务模式传统、单一,缺少综合性的物流服务;二是管理水平粗放,操作水平低效;三是物流企业技术装备落后,信息化应用程度低;四是服务网络不健全,缺乏规模效应和整体协同效应;五是高端电商物流人才严重缺乏等。选择适应电商发展的物流模式以及整合业务流程,提供优质的多样化、个性化服务是医药电商与物流协调发展的良策。
北京金象复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军认为,物流与药品销售规模有关。目前网上药店的年销售规模基本在几千万元,用不了太大规模的物流。如果将来规模做大的话,可以自建物流,也可以选择第三方物流。国家现在也在培育医药第三方物流,如果第三方物流出现,很多网站就没必要再自己做物流了。
而在选择第三方物流时,史文禄也建议应尽量选择已经做了至少5年以上、声誉好、实力强的物流企业。但目前来看,国内医药物流企业还没有一家能覆盖到全国性的终端用户,医药物流企业基本上只面向渠道终端而不面向终端用户。